小说是一门虚构的艺术,小说情节自然也脱不了虚构。杜鹏程在《关于情节》一文中就谈及过这个问题:“所谓选择情节,并非说需要什么就从现实生活中拿来一些现成的事件,原封不动的使用。不,创作中很少这种情形,你写作品的事件、情况等等,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但是当出现的作品中时,已经大大的改变了,大大的发展了,有时变动和发展得连作者也说不清楚它的来源了。”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最终的成品却往往“改变”了,“发展”了,这“改变”与“发展”的内容,其实就是包含虚构的成分。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小说就是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客观的讲,小说的虚构性特点给写作者很大的创作自由度,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但是虚构不是肆意凭空捏造,而是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即便是那些超现实的神话小说也不例外,完全脱离现实的虚构,往往带来的是造假而使情节丧失真实性,从而极大的影响它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虚构和真实达到统一。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使情节具有真实性的关键一点,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情节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其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相符合。
这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就要准确的领会到小说的这一特点。准确的找到小说叙述的情节,并理解作者这样叙述该情节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学生快速的掌握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写作者真实意图尤为重要。
比如在鲁迅的《社戏》一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月下行船,那一个情节就以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江南夏夜的温馨甜美。那个愉快的温馨甜美的夜晚,给文中的我留下了深的印象,让那晚即使不太精彩的“戏”成了我记忆中看过的最好看的、最精彩的“戏”,那锅原本平淡无奇的“罗汉豆”也变成了记忆中挥之不去,念念不忘的最好吃的“豆”。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那个情节,塑造的以双喜为代表的平桥村的小伙伴们陪伴“我”度过的温馨时光及他们那份淳朴善良,友爱担当的人性的光辉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以说小说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物所有情节的描绘,都是围绕着表现人物来展开的,文章中的人物物活动及行为语言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来服务的,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也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描绘来展现的。所以说情节的展开必须要始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发展,以及人物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
所以说小说是一门虚构的艺术,我们要清晰的感受作者虚构的部分以及虚构的目的,才真正读懂作者笔下的情节和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