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史(其五)
唐 李华
秦灭汉帝兴,南山有遗老。
危冠揖万乘,幸得厌征讨。
当君逐鹿时,臣等已枯槁。
宁知市朝变,但觉林泉好。
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
帝言翁甚善,见顾何不早?
咸称太子仁,重义亦尊道。
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
暂出商出云,超来趋洒扫。
东宫成羽翼,楚舞伤怀抱。
后代无其人,戾园满秋草。
【赏诗·观史·学文】
历史上宫廷刀光剑影从未停息过,为了谋取皇帝宝座,不惜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煎,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宫墙内外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以唐朝为例,据统计,在唐朝历史上除开国皇帝李渊及大周皇帝武则天以外的20位皇帝中,有14位不是嫡长子即也就是说这14位皇帝都是通过“非法”手段登上王位的。在诗人李华生活的唐玄宗及唐肃宗以前的(含玄宗、肃宗)7个皇帝,全部是通过宫廷事变上台的,在他们显赫的地位背后,是一幕幕血淋淋的画面:李世民杀死长兄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夺取了太子位和皇帝宝座,为唐太宗;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泰心存嫉妒亲兄弟俩各树朋党、明争暗斗,被双双废黜;武昭仪废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最后以他与草诏废武后的上宫仪合谋为名而处死到唐玄宗时更发生了一日杀三子的震惊朝野的事件。
因此,对历史上宫廷之争的反思就成了历代诗人关注的一个主题。李华正是基于对现实的忧虑,从汉代“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继承皇位为汉惠帝一事,表达了希望统治者维护正统的愿望。
商山四皓的事历来被许多诗人吟咏不绝,但大多都是把他们作为隐居不仕的高士而吟颂的。如李商隐《四皓庙》诗:“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吴伟业《神山》诗:“赤松早见留侯志,何况商颜避世人。”事实上“四皓”之所以名垂千古并不是他们的“高卧林泉”的“避世”行为,而恰恰相反是他们出山入朝的“用世”之举。
这首诗是《咏史》组诗十一首中的第五首。诗人从维护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出发,赞颂了“商山四皓”出山入朝、辅佐拥护汉高祖时太子刘盈,最终使他占胜戚夫人及赵王如意继承皇位为汉惠帝的事。在内容上流露出对太子之争残暴无度现象的深切忧虑,同时通过这种忧虑对后世君王提出了谨慎处理皇位继承问题的劝谕和忠告。有关史事见于《史记吕太后本纪》、《留侯世家》以及晋·皇甫谧《高士传》等。
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平易,如讲故事论身世一般娓娓道来。开始用大量的笔墨铺叙了“四皓”的身世与心声。纵览全诗,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到下列思路和结论:“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两句告诉我们“四皓”在秦始皇暴政时期就已隐居南山;“秦灭汉帝兴”四句交待了西汉初年刘邦征召“四皓”以及被“四皓”拒绝的史实臣等已枯槁”实写“四皓”年事已高,同时拟“四皓”之言,说出不愿征召的原因。实际这不过是“四皓”不愿应召的遁辞而已,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四皓”痛恨战争,也是他们备受秦始皇暴政统治与推残后,对战争产生畏惧的反映。正因为“幸得厌征讨”,所以他们才但觉林泉好”。用一句话说明“四皓”隐居不仕的原因,就是担心汉高祖时仍然像秦始皇时期一样是“乱世”。“宁知市朝变,但觉林泉好”两句,意思是说“四皓”也知道“秦灭汉帝兴”世道变了,但是仍然觉得高卧林泉的生活好。这正是“四皓”对汉朝怀疑,担心的一种反映。诗人用这么多笔墨写“四皓”的“乱世避世”,正是为了突出他们的“治世出世”。有什么能够比为了躲避乱世而高卧山林的“四皓”出山入朝更能显示西汉初年的“治世”升平呢?
以“四皓”的出山入朝歌颂了西汉初年的太平盛况,这只是诗人的一层意思,而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则在于“四皓”辅佐太子继承皇位。“治世”不过是“四皓”出山的一个前提。太子的“仁”、“重义”与“尊道”,也不过是“四皓”出山的一个借口。“四皓”之所以辅佐刘盈以成羽翼,拥护他为汉惠帝,是因为他的“太子”身份。作为秦朝遗老,他们耳闻目睹了无数为了争夺太子地位而进行的残忍争战与杀伐,深知这种宫廷内部的斗争的严重危害。所以他们才“暂出商山云,揭来趋洒扫”。
“侧闻骊姬事,申生不自保”两句,诗人借“四皓”之口引出春秋时期骊姬杀晋献公太子申生之事,用申生的冤死,骊姬及奚齐的可悲下场,说明违反纲常废嫡立庶及太子之争必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道理。最后四句诗人直接以自己的身份陈述了西汉初年围绕太子问题以吕后和戚夫人为中心的宫廷事件,进一步强调了“太子之争”的危害。并以汉武帝太子刘据的悲剧为例,表达了诗人呼唤四皓”式的高士,维护嫡长子太子地位,反对废嫡立庶的心声。宫廷争斗看似皇室内部的斗争,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危。因此诗人在对历史上及当代嫡长子继承问题血的教训反思的基础上,写下了这首咏史诗,不难看出它深久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学习词典】
〔南山有遗老〕南山,即秦岭终南山,“四皓”采药处。皇甫谁《高士传》谓兰田山。遗老,即“四皓”,秦朝遗民。详见李白《商山四皓》诗。
〔危冠揖万乘〕危冠,高高的帽子。古代隐居之士常用妆束。揖,站立行抱拳礼。万乘,指君主。详见李白《古风》其十二。
〔幸得厌征讨〕幸,饶幸,好不容易的意思。厌片讨,厌恶战争。
〔当君逐鹿时〕君,指汉高祖刘邦。逐鹿,指反抗暴秦的战争语本《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淮南子·原道训》:“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这里指“四皓”年事已高,形体瘦瘠,颜色憔悴的样子。《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市朝变〕市朝,指人众会集之处。《孟子,公孙丑上》:“思以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高卧〕高枕而卧;安卧。《晋书·陶潜传》:“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这里指隐居不仕。《世说新语排调》:“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见顾〕即来见我,这是诗人拟刘邦话说的
〔咸称太子仁〕咸称,都称赞。太子,即汉惠帝刘盈。《史记·留侯世家》:“(四皓说)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侧耳骊姬事〕侧闻,表示曾有所闻的谦辞。司马迁《报任少费书》:“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骊姬,一作丽姬,春秋时骊戎之女。晋献公攻克骊戎,骊姬被抢走,立为夫人,为献公所宠幸。生奚齐,丽姬于是谮杀太子申生,并逐群公子。献公死后,奚齐继立,为大臣里克所杀,骊姬也被杀死。其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及《国语·晋语一》。
〔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之子,为骊姬所害
〔商山云〕指商山四皓“高卧”“林泉”的隐居环境。暂出商山云,意即暂时放弃那种隐居生活。
〔来趋洒扫〕塌,去。趋洒扫,做些清洁卫生的工作,谦辞,犹言效犬马之劳。
〔东宫成羽翼〕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用以称太子。《诗·卫风硕人》:“东宫之妹。”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此东宫表太子。也称青宫、春宫。《神异经·中荒经》:“东方有宫,青石为墙,高三仞。左右阙高百尺,画以五色。门有银榜,以青石碧镂,题曰‘天地长男之宫’。”“天地长男”即太子。成羽翼,指太子刘盈得到“四皓”辅佐,势力发展壮大。
〔楚舞〕刘邦易太子不成,戚夫人伤感流涕。刘邦也深有同感,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参见明王象春《书项王庙壁》诗。
〔戾园〕汉武帝太子刘据的陵园。刘据谥为“戾太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