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印象苏轼】天生乐天派

【印象苏轼】天生乐天派

作者: 半日闲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6-27 18:44 被阅读0次

    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在剧烈的政治波折中历经宦海沉浮、牢狱磨练、三次被贬,非但没有被生活的艰难困苦所打倒,反而使他的内心慢慢趋于冷静而脱俗,令他的性格变得旷达而超然,也让他的人生境界达到另一个高度。

    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新党陷害入狱欲将其至于死地,狱外多方人士要求赦免苏轼,狱中的苏轼此时心态却变得异常的平静。一天晚上,苏轼已经睡着了,忽然牢门打开,一个新犯人被送了进来,苏轼也未加理睬,继续睡自己的觉,不一会便鼾声如雷。到了四更天,苏轼被那个新来的人犯叫醒,那人连声对苏轼说:“贺喜学士,贺喜学士!”,苏轼被说的莫名其妙,忙问怎么回事?那人却说:“您只管睡觉便是。”说完拎起包袱就走了。天亮后,那个太监如实向神宗汇报了苏轼狱中的情况,神宗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苏轼心中无事,心里没鬼”。

    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苏轼入狱五个月后在多方力量的较量下最终免于死罪,被贬黄州。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多天的苏轼出狱后当天晚上一口气写了两首诗。苏轼写完这两首诗后,丢掉毛笔,搓搓手掌,骂了自己一句:“你真是死不悔改!”。

    到黄州上任后,在黄州的五年,苏轼的文风有了极大的转变。其弟苏辙曾说:既而谪居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倘然不能及也。最为人乐道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最能体现他乐观面对困境的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另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也体现出苏轼生性的乐天派,“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夜和朋友喝酒也是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醒复醉”。“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很朋友畅饮后回家,家童早已睡去,敲门都不应的苏轼没有半点的气愤,而是拄杖而立,依门观海,静听涛声,忍不住临江赋诗一首。

    据说,第二天一早,这首词就传遍了黄州,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让大家都传苏轼昨夜乘船出海去了。消息传到负责看管苏轼的知州那里,知州信以为真,立即派人去苏轼住处查看,却发现苏轼正躺在家中呼呼大睡,鼾声如雷。此时的苏轼懂得“江海寄余生”只能发生在诗词中,现实则是踏踏实实的睡个安稳觉,这就是看透一切的乐天派的苏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苏轼】天生乐天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hd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