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乐天派的苏轼,面对初到黄州时缺衣少粮,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情况,主动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袖,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将其乐天派的精神发扬到极致,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创新发明了“二红饭”、“东坡肉”、“东坡羹”,“蟹味羊蝎子”,甚至还自己酿制了“东坡蜜酒”。
苏轼决定自己开荒种地后,老朋友马正卿帮着其从州郡申请了了一块五十亩的废弃荒地。因这块地真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苏轼就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有了自己的土地后,苏轼带领家人开荒种地,种植了大麦,第二年就获得大丰收。大麦的主要用途是酿酒,大适合人食用,吃多了不利于消化,而且口感也不好,吃起来酸不溜丢的。苏轼于是改革大麦饭,将黄色的大麦与红豆掺在一起,口味独特,很受孩子们喜爱。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苏轼对于美食的创新还未止步,又在菜品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发明了两道流传至今的名菜——东坡肉和东坡羹。
当时在黄州当地人很少吃猪肉,猪肉价格十分的便宜,有钱人不肯吃,穷人家里不会煮。苏轼充分利用这有利的资源,用其在老家四川眉山炖肘子方法,加入酱油等调料将猪肉放在锅里文火慢炖,炖出的肉肥而不腻,特别的好吃。
另一道菜是东坡羹,就是将白菜、萝卜、野菜等洗干净,反复揉搓几遍去掉蔬菜中的苦汁,在铁锅的四周抹上生油,将切碎的蔬菜放入锅中煮,接着将盛米的蒸屉放在锅上面,等到菜完全煮熟再盖上屉盖。因为煮菜时热气必然上逸,米饭中就会有菜的香味,同时因锅的四壁都抹了油,因此菜羹就不会溢到上面的米饭中,这样一来菜熟了,米饭也熟了。苏轼经常用此羹款待佛印等好友,甚得他们喜爱。
苏轼被贬惠州时条件比黄州更艰苦,但苏轼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凭借其对美食的热爱总能把艰难困苦的生活过的别有一番滋味。
惠州市井寥落,州府规定每天只能杀一只羊,苏轼买不到羊肉,只好买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回到家中,苏轼就将羊脊骨放在锅里煮,再趁热浸在米酒中,撒上点盐,在用火烤,烤到微焦再吃。这样一小份羊脊骨就可以啃半天,慢慢地享受着有骨头缝里所剔出的一丁点羊肉。面对这样的困境,苏轼仍然很乐观,他在给弟弟的心中写到: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这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在如此落魄、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写出流传百世的美文,还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美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为之倾倒。真想品一块东坡肉,吃一碗东坡羹,品一点东坡蜜酒,感受一下苏轼当时苦中作乐的心情,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苏东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