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到黄色,相信你们脑海中一定想到了什么。
唉,没错,那就是一种波长介于580-595nm之间的一种光线在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系统的折射后,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光的刺激,再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后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神经冲动,由视网膜神经纤维传导至视神经,在脑垂体附近会合,最后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而看到的颜色。
前些天约了喜欢的女生,一见面,客套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像什么你今天穿的很好看啊,诸如此类的。
但是作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说出这种烂大街的话显然是与我高贵的身份不符的,在她嘴唇微动准备掌握话语的主导权时,作为绅士的我,怎能允许见面不夸赞对方的事情发生。我眉头一皱,苦苦思索,用尽毕生所学,只用了十分之一秒,我便脱口而出,你今天好黄啊。
皮肤是外在的,我们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到。就像我们夸别人的笔记本一样,你只能说哇,你的这个封面好好看啊,但是如果你要说,哇,你的笔记好漂亮啊,这样显然是过于虚伪的。
我们夸人也一样,应该一针见血的指出,哇,你的肤色好好啊,但是像这种那么大众的话,我是不会说的,不然有损身份。一方面,我们是黄种人,拥有一身好肤色,那必定是好的黄色,所以你好黄啊,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体现了我的内在修养及文学素养。另一方面,黄是帝王之色,有高贵的意思,这样委婉地夸别人,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啊,我不但夸了她,还夸了她全家啊,顿时我为自己的聪明绝顶惊叹,世界能有我这般脑回路的可不多见啊。当我还沉迷于自己的喜悦之时,她礼貌又不失尴尬地说了一句,你好变态啊,就离开了。
你好黄啊,为什么就会变成污言秽语了呢,像我这样天真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种以前只允许出现在龙袍上的颜色,象征着高贵与尊严,怎么就与色情搭边了呢?
这件事还得从一位叫约瑟夫的人说起。
1858年一位名叫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年轻小伙来到美国,这位眼光独到的青年希望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国家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事实上,他也确实没有辜负自己,1878年,31岁的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圣路易快邮报》,仅仅三年时间的时间,成为了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具有经济眼光的普利策于1882年购得了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纽约世界报》,成为其第五任老板。接收了《世界报》的普利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清楚的知道该如何迎合人们的喜好,出版的多半是些煽情性新闻,再带上吸引人眼球的百万文案。像什么,华尔街自杀者跳楼是怎么回事呢?华尔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华尔街自杀者跳楼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
“这样一份不仅便宜而且生动的、不仅生动而且巨大的、不仅巨大而且又是真正民主的、献身于人民事业的报纸,在这个成长中的大城市,有着充分发展的空间。”普利策在世界报的第一期上这样写道。事实也证明所言非虚,其迅速成为了当时一家独大的报社。
后来哈佛的学生赫斯特,也嗅到了报业的商机,于是创办了《纽约日报》,与《世界报》一齐争夺报纸行业市场。
那时的《世界报》为了更广的销路,已经开始刊载著名的漫画“Yellow Kid”,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彩色漫画,而漫画的内容也是一些能够吸引人眼球的闹剧,讲述的是身穿黄色睡衣的主人公每天遇到的一些色情、凶杀、犯罪的故事。
这类内容为当时人们枯燥的生活添加了乐趣,因此火遍了大街小巷。《纽约日报》看到对方这样独占鳌头,十分不爽,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一定是你钱不够。
《纽约日报》花钱挖走了包括漫画家奥特考特等一系列《世界报》的精英骨干,没了黄孩子的《世界报》就像是离开了大海的鱼,其阅读量一落千丈。
于是普利策开始反击,为了重新夺回市场,人们喜欢什么就给他们看什么,一时间两大报刊争相刊登包含色情、暴力、犯罪等内容的新闻,再加上黄孩子的影响,于是一些记者就其新闻报道风格戏谑地称为“黄色新闻”。
民国初年,“黄色新闻”流入中国,最初也仅是用于介绍这类低俗的新闻样式,可久而久之,黄色的定义开始模糊化,再加上抗日战后色情文化的泛滥,黄色逐渐成为色情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人们也不再去深究黄色含义的转变,即便知道黄色曾是天子的象征,又有多少人会这样使用呢?用黄色来代表色情已经令人司空见惯,带有色情内容的书籍被称为“黄色小说”,色情网站是“黄色网站”,更甚,政府“扫黄打非”的口号随处可见。这个曾经象征帝王之色的颜色,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意思。
我们既是黄色的人,应该保护我们黄色的纯洁,发扬我们黄色的精神,光耀我们黄色的华彩;使红绿自愧其污秽,使黑白不夸其单纯,使其他各色渐渐地同化于我们的黄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受到来自他国文化的冲击,软文化的侵袭让我们开始逐渐自卑于我国的文化,曾几何时,亚洲人也开始在家里挂上了东亚病夫的匾额,也开始了抵制自己的同胞。
曾经
我们的瓷器享誉世界,
我们的丝绸名扬四海,
现在,
让世界知晓花木兰这个中国角色的,不是我们。
由功夫和熊猫联袂主演的《功夫熊猫》,也不是我们制作的。
而我们却还在粗制滥造着电影和电视剧,
这不禁让人反思,
当然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但是我们要让更多的中国文化走出世界,
还任重而道远。
欢迎关注公众号:有趣的cold facs 等你来玩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