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母亲形象引起的思考

一个母亲形象引起的思考

作者: 二月兰的青青牧场 | 来源:发表于2021-04-25 19:56 被阅读0次

     

    一个母亲形象引起的思考

    20210425    星期日  晴

    最近,关于孩子教育的热播剧颇多。某天,无意中看到了《陪孩子一起成长》中的一幕——

    何景华的父母尖酸刻薄,对入赘的女婿总是百般挑剔。因老人引起的女儿上当受骗引起了家庭地震,女婿孙博又成了罪魁祸首,背上了没用的锅。

    家庭矛盾升级,孙博忍无可忍离家出走,要与妻子离婚。二婚的她难以接受,却又无计可施精神颓废,像个炸药包似的随时爆发。

    儿子思远拿着姐姐的iPad,蹦跳着来到她的跟前说他的游戏通关了。本来躺着的她迅速从沙发上坐起来,一把夺过iPad丢在茶几上,大声说:你又玩姐姐的iPad?玩什么游戏?快来吃维生素。

    儿子说姐姐同意。她厉声呵斥:姐姐同意,我还没同意呢。儿子不甘罢休,她跟儿子拼命似的说:“你是想气死我吗?你是想气死我吗?”

    儿子被外婆哄走了,她拿起女儿的iPad,若有所思地查看起来。结果看到了很多女儿跟苏醒老公(儿子同学的父亲)的合影。

    她来到女儿的房间,厉声叫儿子出去之后,一个耳光狠狠地扇在女儿脸上,咬牙切齿地说:“你怎么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成天呆在球俱乐部和别人的老公厮混在一起。你怎么就这么不要脸呢?要是大家知道了你干的好事,我们的脸往哪儿搁?你把我们的脸丢尽啦……”

    看到的这一幕,真是字字扎心,结果也不言而喻——孩子也离家出走了。最后在忍气吞声惯了,也摸着孩子妈妈脾性的孙博开导下,才回到家里。家庭氛围貌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面对咄咄逼人,向来不温柔和善的母亲,女儿又怎么可能敞开心扉,尽释前嫌?

    看到这一幕,觉得这部影片的题目真是讽刺。有人说,摇摇篮的手能够撬起地球。这样的母亲能培养出来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负面的情绪,这是陪伴?引导?教育?纯属发泄。

      “棍棒底下出孝子”。“凶”“严”,才能给他们下马威,教育才能立竿见影。不否认有人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或以这样的方式在工作着。但置身在镁光灯下,这样的表达与引领者的身份是背离的,这样的言论里藏着多少戾气?不做这样的母亲,也不做这样的老师。

    北京十一学校的贴吧里,一位高中学长给初三学弟学妹们留言:“初三一区的小朋友们好,王笃年就交给你们了。他可好了,刚带完我们。没事多跟他套套近乎,多爱爱他,还有你们要好好学,给他争光听见没。你们太幸福了,嫉妒啊!”

    这话如此熟悉啊!坏坏也曾给她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写过类似的文字——

    “首先,我想说,沈老师是一个很可爱,很善解人意的好老师,虽然偶尔会有些“小任性”,但这并不等于她凶。等到与沈老师接触久了,你们就会发现,沈老师就像你们的朋友一样,会与你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学习成长。我们这一届学生,许多人都念念不忘沈老师,每到空闲,都会与她打电话,诉说现在的生活,她也会像知心大姐姐一样,与大家聊天开导,解决心中的烦恼。所以,我希望,五(5)班的小伙伴都能好好珍惜沈老师,不要让她生气,好吗?就当这是上一届学生真挚地拜托你们了……”

    曾经的学生如此殷殷地拜托他的学弟学妹,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怀念他的小学时光?眷念他的老师?这不言而喻。

    这样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是靠“凶”给学生的下马威?是靠严厉的训诫?不,教书育人不是战斗,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先声夺人。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是师生的相互成全与唤醒,唯有心灵才得赢得心灵,思想才能唤醒思想。家庭教育更是如此。

    理想的学校“最关键的是要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尽可能地带到学校,让不同的孩子能够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理想的教师呢?我想,应该是把自己的根扎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成长。他不应该是训诫的传声筒,不应该是师道尊严的刻板面孔,他应该用爱和智慧去编织教育生活,享受师生同生共长的尊严与幸福。

    无法想象,当学校里是一群不苟言笑的教师,发出的是不掺杂感情的声音,表达的是你要怎么样或者你不能怎么样的思想时,孩子们的生命会自由吗?思想会丰盈吗?感情会丰沛吗?个性会鲜明吗?同样道理,孩子面对的是何景华这样的母亲,孩子会有什么自信?

    假期里,有孩子涂鸦文字说,即使沈老师“有时严肃,有时苦恼,有时开心,有时失望,有时生气,我们还是喜欢她”。

    无独有偶,某次跟一个已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聊天。我们回忆共同走过的岁月,也聊起我觉得遗憾的一次公开教学。他说,即使有遗憾,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依然完美,即便是批评也觉着好。

    无论是过去的岁月,还是现在的时光,很显然留驻在学生生命里的,让我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严格的要求,不是严肃的表情,而是真实的生活,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能够感知的温暖与亲近。我愿意做这样一个老师,带点孩子气,有些幽默感,乐于亲近孩子,也喜欢被孩子亲近。

    我们的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我们有许多共同的回忆:上心理卫生课,生命教育扎根于心;开设“幸福草电影院”,光影世界吻醒孩子的心灵;制作“创新小报”,大语文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实践“故事晨会”,故事浸润心灵、陪伴飞翔;进行课本剧表演、童诗诵读、读书擂台等,实践、体验更多地伴随我们成长……不是期望一定要收获什么,但相信,这样的种子一定会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长得葱茏蓬勃。

    我也倾听内心的声音,基于儿童立场对他们良好的表现进行赞赏,也对他们的捣蛋进行批评,或者“头脑风暴”予以引领,故事方式予以启迪。大概是这样的真性情,这样日常的编织,我们“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分离!

    行一日走一程,坚定地选择带领学生活泼泼地生长,眼中有光,脸上有笑,让彼此的生命澄澈美好,自由舒展。母亲的意义不更应该如此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母亲形象引起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lj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