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体来说,剧版三体的开局、终局,以及中间那段“不太兴拍”的“特殊时期”还原度极高。唤起了我当年看三体小说时的记忆。那可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不过,现代剧情比较拖沓,谜语人状况比较严重,而且那种深蓝色的滤镜……不得不说,其实我是很喜欢这种色调的,但剧里也用得太多了,多得都让人烦了……
2.
有一个很不错的伏笔,就是“智子”的镜头。这在剧版刚开播就有了,一开始还被大家调侃这是智子视角,没想到最后一集出来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可以说,这小小的心思,让我对这部剧更有好感。
3.
我一直以过去看“我的三体”这部同人作品为三体改编作品的基准。其原因很简单:它的还原度很高。这个“还原度”并不是指单纯的“视觉效果”上。毕竟,原著只是文字,每个人在脑子里想到的场景、画面都会有很多不同,所以视觉上的表现其实很难得到一个统一标准。那么我们想要改编作品还原的,自然是我们阅读的时候那种“感受”,或者说,是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
“我的三体”系列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这也是无论动画三体还是剧版三体的讨论中都有人会刷我的三体的原因。
动画三体有多大毛病咱们就不说了,倒是剧版三体给了我们很多的惊喜。
像前面说的,前几集、关键情节、最后几集的还原度很高,就像让整部剧的30集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即使中间出现了不少可能会有点冗余的原创剧情,也不会太降低观感。
4.
曾经有个UP主说过,如果一个作品能把开局做好,终局做好,关键剧情不太拉胯,那么观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我对此深以为然,剧版三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过去我所看过的“命运石之门”这部作品,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开头结尾的几集,以及中间揭晓部分谜底,提出新的悬疑点的几集。
巧了不是,两者都是科幻类型的作品,而且也是以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不断推进,最后得到一个十分绝望的答案,而主角们也都选择了坚持战斗下去。
这种框架的做法对于每周追剧追番的人来说,体验可能会有点差。因为除了重点的几集之外,会出现很多集“拖节奏”的感觉。大家都在追着看悬念如何被解决,但剧里的人就像不关心不思考一样,经常有种“等了一个星期却没什么进展”的感觉。
剧版三体还好,毕竟每周六集,总体来说不会隔得太远。当年命运石之门被诟病节奏很慢,我也没感觉到,因为我是在它完结了很久以后才慕名去看的,而且两天就看完了,一点都不觉得拖沓,反而觉得那悬念层层推进,十分精彩——当然里面有些galgame元素是让我有点感觉无聊,但也还算是相对有趣。毕竟它是改编自游戏,而且每个角色都与它的悬念多少相关的,完全不提也不行。
而剧版三体在这方面稍微还是有点拖沓了。毕竟20万字的小说放在30集,每集40多50分钟……那些上百万字却只有五六十集篇幅的小说都要馋哭了。
特别是,到28集才开始讲古筝行动,我特别有种“剩下的三集讲得完吗?”的错觉。
5.
不过,最终这结局不仅紧凑而且精彩,几位演员老师的演绎也让我各种热泪盈眶,就是那音乐……太熟悉了……不过也不算是什么坏事吧~陈老师对我心中配乐的神汉斯·季默的致敬还是挺棒的。毕竟没有买星际穿越的原野追逐,那就自己写一首吧!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彩蛋,就是这段完了之后,BGM变成了祝乾亮老师的“跟太阳系说再见”。官方买了这首曲子的版权,而且好像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剧版三体里。只是最后出现的时机非常完美,才让我记住了。
6.
有一位UP在评论剧版三体的时候,一直用好莱坞的顶配和美剧的顶尖作品来对比,很多人都说这是什么崇洋媚外、审美固化。我倒是觉得,不跟这些对比,难道跟那些连流量明星都可以拿奖的作品比吗?难道跟那些他们自己都懒得看的烂剧比?不如说,好莱坞、美剧被称作天花板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说得难听点,人家那是想要做文化输出,要向全世界画“美国梦”这个饼,所以人家肯定是要做出最能得到别人认同的作品。反过来说,既然是最多人认同的作品,难道不是好作品吗?连某位伟人都说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才是好娱乐(原话不太记得了,我面壁去)。
而且,如果真的去计较,请问世界上有几个配乐大师能与汉斯·季默媲美的,其中有几位是中国人?就连姜文当年自己拍电影都找久石让做配乐。别人从来也没提国籍的事情,就是精神契合,就是风格接得上。你看“太阳照常升起”这个配乐多好听,多贴近电影呀?
汉斯·季默就更不说了,虽然过往也有很多优秀作品,但星际穿越的原野追逐几乎成了科幻电影的顶配了。
另外,小说故事、文戏也是。中国的科幻小说毕竟起步很晚,真要拿出去和国外作品对比,拿得出手的并不多。若不是三体获奖出圈,刘大的名字还真的没什么人知道——至少在我读三体的时候,真的没几个人知道三体。甚至于,科幻作品至今都算不上是主流读物。特别是三体这种特别“硬”的科幻。
而就算是国外,这一点也一样。看最近拍的沙丘,很多人都觉得它的想象力已经不太够丰富了,这个评价某种程度上还算中肯。但你想想,那是电脑都还没普及,计算机还只有非常基础功能的60年代的作品,个人电脑更是还没发明。所以有人说为什么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人工智能啥的,也许那时候的人真的还没能想象出来吧。
所以,在剧中,申玉菲的文戏致敬了银翼杀手,很多配乐致敬了星际穿越(比如管风琴的运用,比如配乐比对白还大声,比如那个什么什么阶梯式渐进的铜管……),我觉得不是什么抄袭或者拙劣的模仿,而是他们敢于大胆去学习了。
毕竟学习=模仿+练习。连模仿都不敢,谈何练习,谈何超越?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站在和别人一样的高度,如何与别人比高下?
那么最快和别人达到同样高度的,自然是跟着别人已有的、成熟的经验去复现。
注意是复现,然后验证,而不是无脑照搬。
说远一些,我们过去的革命历史不也是一样嘛?
所以,尽管让申玉菲说出那段话,让人感觉深度不足而装X有余,尽管那些音乐太过熟悉,让我恨不得用星际穿越原曲去平替,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当我会认真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的时候,至少说明我认为它们之间值得比较。
就如那个UP主,他之所以会拿他认为的“天花板”去对比,自然是认为他认为这部剧具有“接触到天花板”的可能性。
7.
我又想起当年我班主任说的,解题思路明显不对甚至没有的,改卷老师最喜欢了,一个大叉就完事了;解题思路正确了,哪怕答案错了,改卷老师都会仔细看看,哪怕最后你只拿了一两分,那你也是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解题思路写清楚。
剧版三体就是很好地把解题思路写得清清楚楚的表率了。以至于就算你不是科幻迷,就算你不习惯烧脑的剧情,也不会太难理解其中的弯弯绕绕。
剧版三体还把我们中华人民的那种特别的人情味表现得特别好。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大史和汪淼了。而叶文洁的故事也拍得非常符合“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的感觉。红岸往事的打光、布景,应该是致敬了不少优秀的年代剧,连音乐都是致敬李健老师的贝加尔湖畔,那股“酥休”味儿,简直绝了。
8.
三体剧版结束前,还去看了流浪地球2,里面真的有很多关联的小细节。只能说不愧都是大刘的作品,共通处一眼就看到了。不过反过来说,我也希望,国内会有更多其他的科幻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不是大家都追着大刘。这反而可能不是大刘想要见到的。
不过,如果十个人里面会有那么一个人,会因为大刘的作品被影视化,而开始仰望星空……
那我觉得也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