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里有一个观点——语言会影响人的思维,在我看来,类似的道理,一个组织使用的软件工具,也会影响组织的文化,进而塑造组织行为,决定组织效率
从企业级产品看组织效率
新一代 BAT(这里的 B 是 bytedance 字节跳动,A 是阿里,T 是腾讯)各有一款 2B的软件,分别是飞书、钉钉和企业微信。
- 钉钉的评分是很明显的两极分化。打 5 分的有,但很少,而打 1 分的很多;
- 企业微信,打分也是两极分化,但评分中打 5 星的更多,打 1 星的相对少;
- 那么飞书呢?绝大多数的使用者都打了 5 分;
从总分数看的话,由低到高依次为钉钉、企业微信、飞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9844516/3089a12d5b65ca73.png)
三款产品体现了三家公司的基因,分别适合三种组织:管理、沟通、协作。
在高水平的竞争中,优势即劣势,所以只能把它看做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定位,等对手先犯错;不同类型的组织,也没有优劣,只是要与对应业务类型匹配。
首先是截至 2021 年底,三款产品的研发团队人数对比:
![](https://img.haomeiwen.com/i9844516/e3b9b3c5538a56f2.png)
QuestMobile(月活跃用户数)的数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9844516/077dea7b7b7f2383.png)
钉钉:管理
钉钉的关键词是“管理”,它的优势、劣势都是抓住了老板的心。
- 靠服务老板、强管控的功能起家,签到、已读、Ding、考勤机等,在早期获得了海量客户,目前显然也从“规模做大”的高速扩张期进入了“价值做深”的平台发展期。
- 钉钉肯定也能意识到这点,比如新推出的 3 个重要模块——钉钉文档、钉钉会议、钉钉项目,能显著感知到钉钉在努力提升协作效率,给员工(而不只是老板)更多价值。
- 一个领域的头部产品在做大以后,功能层面可以无限接近,但用户心智是更高阶的层面,需要很多时间来改变。钉钉把团队刻意限制在仅两千人左右,显然就是倒逼自己用更开放的平台化打法,和生态里的海量玩家一起,把钉钉打造成(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入口,这就继续回到了阿里擅长的路径上,即做平台。
- 总结:钉钉适合中心化组织,自上而下管理,强执行团队(如大规模的销售 / 服务团队)。很多传统的中小企业也是阿里的基本盘,因为对于中小企业,单单是给老板一个强力的管理工具,就可以提效很多了。所以你会看到,老板给了钉钉 5 星,而更多的员工给了钉钉 1 星。
企业微信:沟通
企业微信的关键词是“沟通”,它的优劣势都是和微信无缝对接,成为需要与大量外部客户沟通的岗位的首选,比如销售、客服、家校互动等。
- 依托微信这个超级 App,企微占据了巨大的入口优势,企业想经营私域的时候,加个微信最自然。
- 但问题是,企微主要被用来和用户沟通交流,所以在企业用户的心智中,它就会渐渐变成一个营销服务的工具。在满足的需求时,很难深入企业业务流,有很多企业只把它当作与客户的沟通工具。
- 从目前团队人数来看,企微的野心好像也不是很大。
- 总结:企业微信适合组织内外沟通,特别是边界松散的组织,比如各种工作室形态,经常出现新的、跨公司的项目组,又如客服人员,要与大量客户加微信。未来的组织,想成事的内外沟通很重要,而沟通链接是腾讯的基本盘。于是,大量需要对外沟通的普通员工,因为切实被赋能了,从而给了企微 5 星。
飞书:协作
- 飞书的关键词是“协作”,它的优劣势都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飞书的理念先进,产品精致,定位明确,但这注定只能先打动一小批特殊的用户,也就是数字化程度已经很高的企业。当然,这也是生产力很高的一批人,他们被飞书内部定义为“知识工作者”,
- 飞书从员工个人出发,更偏向效率工具、简单易用;而钉钉作为管理工具,使用前是要组织培训、使用中是要随时服务的。
- 从团队人数上看,五千人左右,飞书野心不小,应该是打算自己做一个精致的闭环。不过,飞书的优势也会成为它最大的问题:将来要想做大、破圈会碰到巨大挑战。大几千人的投入,对公司的耐心是一个挑战,但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可以快点看到结果。
总结:飞书适合创新型组织、强个体、自下而上的小而精创业团队。未来的社会是少量精英“统治”大量普通人的社会:精英写算法,算法“统治”普通人,而算法是字节的基本盘。对于精英团队,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在飞书看来,信息要透明共享,即“协作”。
实际情况中,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同时用两个,甚至三个工具,比如用钉钉的行业解决方案、用企微和客户沟通、用飞书文档与 OKR。
在企业组织内,“信息即权利”,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对比三款产品与过去的明显差异:钉钉——上下同欲、微信——内外互联、飞书——左右共振。这背后,甚至有一些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理念的差异。
这是新一代 BAT 的精彩对局,值得长期关注,观战就已经很开心。深度优先的 2B 领域,必然不会如广度优先的 2C 般一家独大。
小结
创新到底从哪里来,至少有四种可能的视角:
- 用户视角。去研究用户、洞察市场,找到痛点,寻求突破;
- 技术视角。就是用各种硬科技来创造全新的解决方案;
- 产业视角。这需要基于对产业的理解,优化整个价值网络,创造价值增量,包括平台、行业生态、用户生态等。
- 组织视角,组织如何通过软文化和硬机制去促进产品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