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参与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能干的、幽默的、有趣的”人,周老师说的,读懂他人之前,要先珍爱自己。
作为一个天天面对孩子的教师,经常会遇到孩子的各种情况发生。之前一直接的是高年级的班级,我觉得还好,孩子们大一点,有一定的规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了,最起码可以正常沟通。当时和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同办公室,经常看到一年级的孩子哭着滚着来向老师投诉,内心无比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些“磨人的小可爱”。当然,后来我也是在我们班的“帅哥”手里磋磨了性子,能让我更好地面对孩子们出现的任何情况了,他让我强大了内心,变得更包容,更耐心,更慈爱了。
后来,遇到了更多的孩子,有些孩子愿意跟你畅快地沟通,但有些孩子却是撬不开嘴,让你一人唱尽独角戏。周老师说的“关系大于教育”,怎么样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树立老师和家长的“威”“信”“情”?“沟通才是关键”。
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其实他们都是孩子,都具有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普遍共性,他们的行为和表现都在暗示着他们内藏的真正想法,需要老师和家长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行为看内心。
到了五年级,我们又成为了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别人的想象中,高年级的孩子肯定是很懂事,很能干,很规矩的,但事实呢?优秀的更优秀,头疼的更让人头疼,两极分化加大,个性多起来,想法多起来,很多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变得不太爱和你谈心了。这时候,怎么样更好地教育这些小小的大人们,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动动脑,想想办法了。
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成长的必然。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长大的,只是那时候愿意关注我们内心的人太少,很多我们“不合期盼”的行为,一律被称为叛逆。现在我们长大了,当了家长,当了老师,就有人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子,也曾有过同样的“不听话”。所以,面对我们的孩子们,最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是父母,是老师,是孩子最亲近的那一部分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去适时地给他/她安慰和指导。
沟通,时刻可存在。每天晚上一起吃晚饭的时间,聊一聊各自的一天,说一说今天的心情,甚至父母也可以向孩子诉诉苦。平等真诚地和孩子的沟通,才是走进高年级孩子内心的法门。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有点不太对劲,我们更应该认真专注地和他/她谈谈心了。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做到能和孩子“共情”。多听少言,多问少评,用心聆听,真切感受其内心,再和孩子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思考,学会负责,学会担当,从而学习着成长。
当家长,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孩子成长得太快,我们稍不努力就会被孩子超越,甚至嫌弃了;当老师,更不容易,因为面对的是几十个花朵和未来,几百个期盼和希望。但幸好,还有学习,还能学习,还在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