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攀比,父母怎么办?老师如何理解?高手父母如何做,高手教师又如何应对呢?不能完全把责任归结到孩子身上,所以多从解释方面给足孩子相信的理由。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一定会有攀比心理的,最常见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活成了别人家的父母。老师需要帮助每一个生命找到自身的价值。
在新网师,看到了榜样教师、优秀教师的努力的付出,他们值得拥有,荣誉配得上他们的影子,都是比较产生出来的,或者是比例又或者是相对论出的数据。
习惯于借助他人来定义自身,这是必要的社会化,衡量一个人通常是和他相处的 五位朋友的平均能力。
明确攀比的内涵
一、这里的攀比是指以错误的方式追求优越感
鼓励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追求优越感。比如领导力、影响力。
确认清楚需要和欲望,这个成年人未必能够分析清楚,做好之后更容易说清楚,更容易以身作则给正面和积极的影响。
理清楚合理的需要和膨胀的欲望。
为什么孩子会有错误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呢?立竿见影见效快,不知不觉容易偏离价值取向。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
选择了一种少有人走的路。更容易实现每一步安全的跨越。
二、不要频繁把孩子引向比较
守着底线不妥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方式。
提出合理的要求,确实是正常的需要。父母以身垂范,理性采购,理性沟通。
三、如何增强孩子对攀比的免疫力
攀比是一种无法根除的文化现象,与其奢望一个好的环境,不如借此锻炼孩子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物质当然重要,一定程度上幸福与物质不成正相关了,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对物质的需求并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陪伴的质量。
四、太多指责会让教育生态变更糟
父母要清醒,不能跟风,莫名其妙的焦虑,看透教育过程中现象背后的逻辑,经常从细节中反思教育的过程和价值倾向,时刻反思和矫正。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彼此要释放善意。
孩子总是要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才得到成长的,不要只看到问题的消极面,同样要看到问题的积极面。
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想要去买,不考虑是否真正需要,都是教过的学费,人生的体验。
上一次是买的一个超市玩具,回来发现根本不是自己理解具备那么多功能的之后,并不是教会了孩子学会了识别玩具的价值,而是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当然以后会仔细思考是不是真正自己需要的物品。
今天读到复旦陈果老师谈“真正的强者”。
成绩是能够显现出来的,可以衡量的,评价大学是看排名。
人生中有很多是无法衡量的,比如人格、境界、美德/
复旦原校长李登辉提到过校训包括三个词“团结、服务、牺牲”。强者往往拥有才华,知识,有人家大爱。生活当中,用自己的人生活出了真理。
真正的强者身上没有一种嫉妒的情绪,强者是会把一切的强者都看作兄弟,与他比肩而立,敬佩他,向他学习。
真正的强者身上没有另一种情绪叫做势力。因为他们把一切弱者都视同自己看成儿女。关怀他,为他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