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

作者: 距离负人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17:02 被阅读0次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  培根

  培根的书我没读过,因为他是位哲学家,读哲学书籍很能让智商平平的人懵逼,我智商平平,自然不敢触碰,对他的了解也仅为他说过的两句话,一句就在上面,另一句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这无可争议,上面那句也同样准确实用。

  读史使人明智,史是历史,是过去,通晓过去才能正确地面向现在和未来,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相近。数学使人严密,数学本身很严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伦理学让人庄重,懂得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和观念,懂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才使得你显得庄重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熟悉

人的思维规律才会了解事物的发展动向和是非对错,进而才能说服和驳倒别人。

  是的,还有一个读诗使人灵秀没说,之所以留在最后,因为读诗是我的兴趣,如果要说,那会有好多话说。

  我喜欢诗歌,就像喜欢阳光和明月一样。我一直觉得诗歌是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情感表达方式,它可能不得所有人喜爱,但只要你喜欢上它,你就会变得可爱起来,宋代诗人苏轼也曾说过“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无道理。诗歌总是向善向美的,纵然有悲伤或厌弃的情绪,寥寥数句,就能概括出心情思想,这就是诗歌的美。

  诗歌最早有文字的存在,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如以四言诗为主要体裁的《诗经》就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至汉代,又发展形成五言诗。唐代,诗歌到了鼎盛时期,唐诗也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唐朝以后,旧体诗日渐式微,至宋代,词崛起,元代,衍生为曲,明清,诗歌不兴,民&国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五&四以后,现代诗开始盛行在大众面前。不过变来变去,它仍然是诗歌,仍然是一种简洁唯美的思想精神载体。

  五&四以后,现代诗很繁荣一阵子,这段时期出现了如徐志摩、闻一多、郭沫若、刘半农及艾青等著名诗人,也使得今天安居乐业的我们想象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凄苦不堪时还能在那个年代的诗歌里读出几分美好来。

  建&国后,响应百废待兴,一切带有私人情怀的文艺戛然而止,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思想如同被禁锢多年的小鸟获得了自由飞出鸟笼。这段时期,又是一段诗歌鼎盛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如顾城、海子、北岛、西川、骆一禾、汪国真、欧阳江河、舒婷等,他们深刻的影响了一代人。

    九十年代初,当时我思想正在成型,无意中接触到了他们的诗歌,所以也就被深刻的影响了,直到现在依然,我想未来也一样。诗歌从来都是这人间最美的东西,我不后悔更不会怀疑。人生有诗意,永远是少年,我永远是我心中那个纯真的少年。

  我庆幸我是七十年代末出生的,因为刚好遇上他们所以也赶上了诗歌还在存在。九十年代过后,诗歌如同完成了人间使命,渐渐熄灭,人们开始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财富,无论是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然而精神和物质从来都是隔河相望。再后来,所有精神空虚的人都涌向网络,在各种网络游戏和爽文里自我陶醉。理想?理想就是有钱;自由?自由就是拿着钱为所欲为;爱情?爱情就是拿票子房子车子砸对方。这是一个一切都已被明码标价的年代。

  前些天,我在某论坛打开了一个帖子,帖子主题是聊诗人海子之死,帖主在论坛一楼简述了海子生平及死因后,立即引来一波自以为是的喷子,他们叫嚷着诗人都是神经病不自杀的诗人不是好诗人,叫嚷着诗人都是无病呻吟,叫嚷着中国最需要实干家而不是那些故作高深的诗人,叫嚷着写的什么狗屁诗不过是写几个字回车再写再回车罢了。几百个人回帖,全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把海子及现代诗贬低得一文不值,还要骂上几句来证明自己多么明智多么伟光正,那种咬牙切齿的态度,仿佛诗人掘了他祖坟于是他从此与诗人不共戴天。

  诗歌已经没人读没人写了,诗人也成了笑话,在今天,你要骂人骂对方全家都是诗人这无异于骂对方全家都是傻缺。

  诗歌终于没落了,何止是诗呢,如今,除了学生,你看到有几个人会看书?即使被你看到,恐怕大多都是在看育儿经或成功学之类书籍。

  人类千万年的繁衍进化似乎绕了一个圈又回到生存的层面上来了。那么,;我们的种种努力,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下来,这很可悲,因为生存本身毫无意义,只有生活才有。

  生存和生活两词的意思并不复杂,有些人的生活是生存着,有些人的生存是生活着。

 

  “人类不甘屈服于自然环境,反而要环境来迁就他们,所以他们建立都市、修筑公路,并制造各种交通工具和机器,为节省时间和人力而绞尽脑汁,却不知见好就收,越是想改变环境,反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复杂。小孩子还刚学会走路和说话,就被迫用十五年或二十年的时间去学校学习如何在这祖先和父辈们创造的复杂且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甘屈服于大自然的文明人,最后发现他们也必须无时无刻不去努力适应他们自己创造的环境,当时间指向星期一,早上六点半或七点,他们就必须得离开已适应的住所,去适应另一个格调完全相反的环境,八点,每个人都必须忙碌起来。这就是你能看到的所谓的文明。”

  这是一部电影的旁白,电影名叫《上帝也疯狂》,它以喜剧的方式描述了被现代文明忘记的原始土著在遇上现代文明时两者的摩擦,并以此来追问人类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该是怎样的。

  当然,电影也并没宣扬土著的思想精神和生活是多么正确,只是以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自以为多么高尚的人类文明是否真的如我们认为的那样。

  时间是不会流逝的,流逝的只是我们。背负着种种压力,我们也不可能停下发展的脚步。至于人类及世界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是在相互掠夺的战争中自我毁灭还是把这块土地搞得无法生存然后移居外空,没人知道。很多时候,我都觉得珍惜眼前活在当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当看到这电影主角布须曼人历苏在荒野找到他两个孩子后那单纯的开心笑脸,我被震撼了,我问被我推荐去看这部影片的朋友,问他看后感受,朋友说:“我不记得自己上一次像历苏那样的笑过到现在已经有多久了,上次,也许是在童年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想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vg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