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作者/黄鑫
我与炊烟独有情,炊烟它是故乡的云,是故乡的原乡风景;炊烟在我心中的是已成为故乡的代名词。是故乡屋顶上的炊烟携我的心情一起平步青云,它已是一种意念萦绕。炊烟已是我们的精神食粮的化身,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炷浓香;过去炊烟离我们很近,形影相随,现在炊烟离我们很远,它已深藏在边远的青山,甚至连炊烟袅袅娜娜都被人已经忘记,又有谁能去提起那炊烟,在都市的屋顶想见炊烟都难了。它就像日子里的一片云,也许炊烟被故乡珍藏,也许是老母亲打包后携持到美丽的天堂。
《吴门道中·一点炊烟竹里村》宋朝·孙觌:“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萝古木昏。”
那一夜孤独散去,见不到儿时的那炊烟。我顺手在笔架上取下狼毫,铺上一张毛边纸,醮墨黑成一团心结,叹息:“阳光醉过我,风雨故乡情,举杯邀往事,笔下叙故情。”2016年中秋回乡时趣所作,今日余兴重记《炊烟》。炊烟袅袅娜娜是割不断的情丝,是我们乡里人家风中的名曲,是蓝天下的一根琴弦,是游子梦中牵往故里的心上弦,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思乡情结。炊烟对城里人而言,没有一点缘分,只是一时的过眼云烟,对我们来说它就是完美的回忆。
所谓的人间烟火最旺处就是这样:村庄有了炊烟的映衬,一动一静,彰显和撩绕着的是人间的悠闲与繁忙,因为他们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静的是百年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它们动与静那么不经意的时不时地一结合,“金风玉露一结合,便胜却人间无数”,炊烟随意的一舒展就是一幅人间最和谐的生活美景,尤显薪火相传万家灯火,这应是村庄的万古流传宁静平和的生活常态。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炊烟很容易会成为一则往事,炊烟也许就是笔记本上的话题,炊烟就是上一世纪的家庭中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它伴随着家庭、婚姻、亲情、邻里、村庄的最主要色素。它就像一对夫妻在一次婚姻的见证,最后随时光被淡淡的忘去。或许,生活中的你经历了过多的痛苦与挫折,而光荣却始终与你无缘;或许,爱情中的你付出了过多的忠贞与痴情,而幸福的小船却始终搁浅;或许,事业上你奉献了太多的勤奋却一直收获平淡;或许,婚姻的围城里你拿出了全部的珍惜却最终遭到背叛……
炊烟袅袅娜娜在云山深处飘动,在蓝天上飞翔;叙述炊烟,我不得不提起天边的那座古镇——河洋。无论是在大闽都范围内,还是在罗川境内都是一座很冷们,很低调的千年古镇。整座古镇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以街、巷、弄、堂、小道、古宅为脉,河流筋骨,以岁月为躯,以文化为魂,在这里安静地诉说着它自唐宋年间以来的繁华起落。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炊烟为我引路,我的文学之路、美术家之路是那一股馥郁馨香的炊烟,“炊烟”为我敲门入室,它给予我温柔的诱惑,给予我创作的动力,袅袅炊烟为我铺开闯入艺术世界的阳光大道,想起炊烟它就像是我的一对翅膀携我腾空而起,给了我的信念信心和自尊,它就是我的恩师。炊烟在人们的目光里只是一缕青丝,一朵普通的烟雾,炊烟在我的生命中是引领我成长的灵魂,柔软的炊烟我被捆绑在一张纸上的终生,炊烟无时无刻不在捎来信息,它伴随着我如痴如醉,它迷惑了我的童年时光与我的青春一起成长,有情的炊烟与青春一起燃烧在炊烟中的炊烟……游子的心情,是炊烟袅袅引把我引返到家的方向,把我心情舞动,自南往北,至北返南,叙述着岁月如歌的一阵阵歌声。
回忆起童年时光,我们在上学的路上跑。天刚朦朦亮,母亲就得起床为我们做饭,起早下地的父亲也要在为灶台前的母亲帮忙干活,他大把大把茅草往灶口里塞,燃起团团烟雾,你墙外的屋顶瓦片之上浓烟滚滚,一团团空中挥舞,就是一幅动感的天然画,若隐若现。逢年过节,只见邻里的室内,一家人笑声朗朗,炊烟它早已经知道我们的温馨一刻。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美是微霞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沉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镇定的,静静的随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廷。
在放学的路上,从远处往家的方向张望,北风吹起,夕阳从山的那头落下,家的那一边的炊烟升起来了,一缕缕的被秋风打散,像一缕空气弥散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心中的肌饿。一定是母亲又在为我们做饭,那一刻就像蒸桶里煮熟的大米饭,那是香味顿入心房。“炊烟窈窕,空气微甜,草木生香,白米黑炭,铁锅柴灶,方桌长凳。简单的生活,贵重的安宁”——陆苏。坐在山坡路旁,遥望家的炊烟,躁动的心跟着炊烟在空中舞动,一切计较、势利都在炊烟的扩散下逃的无影无踪,灵魂里不再有燥动与虚伪,童心慢慢归于平静。
长大后走出故乡,那一刻起脑子里装满了故乡的炊烟和母亲做的饭菜,往日时光永远在陪伴我成长。炊烟就这样子定格在我的灵魂,定格在我的画笔上,炊烟就成了我乡愁笔下的老好的伙伴。
儿时的我,放学回家见到母亲在厨房里忙不过来,我也参与了做饭的行列,做吃的活我干不了。母亲就招呼帮忙,为她在灶口上加柴火,特别是在冬天我也喜欢干这样的活。母亲就一边做饭,一边说故事给我们听。母亲她不怎么识字,斗大的字知道几个,她的记忆力特别好,都是从看闽剧(地方剧)中学回来的,她可以把一场戏的每个细节讲给我们听。
世间熙熙攘攘,解锁幸福的钥匙,不在别人的口袋,它藏在自己的手中。人这一生,应具备的三个品质是:“内心坚强、品行干净、内心善良。”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适于时势临大难而不惧的圣人之勇。
内心强大的人,会在逆境中锤炼自己。就像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夜晚的灯下,母亲又是为我诵读朗朗上口的一段话。有人说:“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内心坚强的人,不会惧怕黑暗,因为他本身就能发光,有为自己掌灯的勇气。没有谁的一生是完美无憾的,许多人都是在一路的披荆斩棘中,摸索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所谓坚强,不过是接受最差的,然后奋力前行,创造出柳暗花明的一片天。人的余生,做一个坚强的人:“正视挫折,磨炼心性,一边跌倒,一边重生。” 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一旦言行品德有了瑕疵,就像一箩筐鸡蛋放久了看起来还挺好,但细细观察有了斑点霉花花会发现味道不对。有人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
品行干净,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做人,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不应该丢弃人品,因为只有光明磊落,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她说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人品决定你能走多远。真正善良的人,可以在他的身上看到一种兼容他人的魅力。不管何时,不管对谁,他懂得推己及人,照顾他人的感受,保全他人的体面。人为什么要善良?有位作家是这样说的:“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都是友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善良很简单,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会让人如沐春风。内心善良,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有人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横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自己是人生的摆渡人,运有好坏,福有深浅。你只管善良,世界会偷偷给你奖赏。
内心坚强,才能涅槃重生。人品干净,才能赢得掌声。内心善良,才能迎来福报。如此,才能无愧自己,不负此生。走过那一季,涤荡身上的淤泥,宛若出水芙蓉般清晰,让人如何做到遗忘。每个没心没肺的现在,其实都有掏心掏肺的曾经;每个有声有色地爱过,其实就是有滋有味地痛过,心情回到从前,顿时想起母亲的语录,想起浓浓的饭香和炊烟味!
作家白落梅曾说:“漫步红尘,笑看浮世,不过烟云一场。但真正有几人,可以做到淡然相忘,忘记名利,忘记情感,忘记曾经拥有的一切。”人生总不可以事事的迁就,有时候尊重爱情,就要背叛现实,成全现实,就要辜负爱情。因此,如烟往事,岁月可期,它本身就是一道轮回。要么,这世间的事可以当真,亦可当真不得;要么,这世上的人,可以全信,亦不可全信。
我抓起一把心中的炊烟,昨天写满了日记,今天记起的忧伤,后天得到的无奈,中途是坦途也好,是泥潭也罢,不都是一场自由自在的经历,即便有些……
用故乡的炊烟把心情串联起季节跳跃的音符,牧笛鸟鸣,激荡起心灵的涟漪,低沉清幽之中,滤尽了人间烦嚣,瞬间领悟,这才是生命需要的美丽。
炊烟和思绪一起飞扬,风尘仆仆而来的春天,依旧一路飞扬出诗意和盎然,起落之间,渲染出一幅一幅美好的图画,淡淡的清风徐来、娴静之美,渐入佳境。
今夜,夜读时翻到《语录人生》里有这样一段话:莫言曾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中,谈到自己笔名的由来。他直言,自己小时候放牛时,总爱管闲事,乱说话,结果时常惹来一身麻烦。父亲语重心长告诉他:儿子,你少说话,管好自己就行。所以当他后来开始作家生涯时,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莫言”。就是为了叮嘱自己少说话,管住嘴。其实不仅是说话,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就像《论语》所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连自己都活得不够好,哪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人?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莫言成名后,曾有不少读者请求他分享读书方法。莫言在散文《杂谈读书》里,做了两点回应:第一,读书就如穿衣吃饭,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导说不定会影响你们阅读。第二,我从不去指点女儿的功课,因为时代变化,我的老方法说不定不适合她。在莫言看来,无论是经验过时,还是人各有异,都不应去轻易指点他人。这世上没有哪个人能全知全能,每个人都存在认知有限。即便是同样的人生剧本,也未必适合不同的两个人。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片面的想法,把别人的人生指错了方向。收起那只指点别人的手,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理解。于己,这是涵养;于人,这是慈悲。
有人说:奋斗的意义是什么?当你出人投地时有着无数的鲜花和掌声陪伴着你,一无所有还有谁?年轻人,你要不要拼一拼,等你白发苍苍时,用什么聊曾经?你要是能独占鳌头就是精品一件,你要是倒下了那就是一地鸡毛,你若放弃了就是笑柄长叹,遗憾。胜败乃兵家常事,莫失志,可以重头再来。追求卓越,追求成功,它就是一段神话。历经沧桑欲何求?只为余生不低头,“有志者事竟成!”
阳明先生:“人之善由于一念之间。"胸怀才是成功者的标志。
炊烟是我茶余饭后约定的言词,有闲时欲品茶,无聊时多读书。现在的情景,可以没有文凭不能没有文化,可以不上学不能不念书。一纸文凭并不代表“文化底蕴”,也不是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和985/211,“文化”真的是需要“传承”的,真正的“中华文化教育学校”在哪里?很需要!我们的故事在观望乡村,观望那炊烟袅袅娜娜的灵魂,见炊烟灰灰面色,炊烟它非常醇香。
炊烟在一直往上飘移,它是随风在转,平步青云。人生的道路也要学会更新自己,更新就是对命运的挑战,也是在不断的开拓自己的思维。人与自然万物生长变化既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事物得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最好方式。人的一生,同样如此。一成不变,只会将自己困在原地,凝古不化,在艺术创作应要推陈出新;懂得自我更新,生活才会是丰盈昌盛灿烂的模样。更新思维,大步前行,甩开一些没必要去想的东西,拓展自我空间,独领风骚。人是很容易受固有思维影响的,心理学家把人的惯性思维倾向,称之为“思维定势”。一旦对某个问题形成了固定判断,我们就会习惯性地不断沿用它去分析看待类似的问题。往往当你还意识不到事情的本质之前,它就已经替你决定了人生中很多至关重要的选择。事实上,在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固有思维的确可以帮人更快速解决问题。但是,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段,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环境,运用的处理方法也需应时而变。情境变化无常,而要避免陷入消极的困境中,就是要学会打开思维,更新思维。要提醒自己,不能一味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去做思考,之后再采取应变之策。思维决定行为,改变命运的起点,在于改变思维。去成为一个拥有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人,任这世间纷繁复杂,天高地阔,行云流水。更新观念,给予自我提升会改变自己的愿景。观念来自一个人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三观形成后,就会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时代一直在变,要把眼光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愿景和使命也是不同的。如果认不清这些主次之分,不懂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人就很容易陷入某种执念中。
一条道走到黑,又不知自己到底错在哪,免不了是要吃很多亏的。说到底,学会更新观念,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与自我达成和解的过程。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不执着于任何一种观念,才能博采众长,正确地认识事物,建立成熟三观让自己以上善若水的姿态,包容世间万象,接纳人生百态。更新学识,是给自己的华丽转身。人生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有的人面对眼前的困顿迷茫,往往只会选择抱怨,觉得是命运的不公与他人的不好,才造成自己的困境。却没有意识到,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因为自己停止了学习,才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重要的是,当认知水平被局限时,一个人就根本无法理解更高层面的事物。只会一直原地踏步,重复低效低层次的现状。
智者曰:“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它的每个角落里都藏着人生真理。”当你始终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发现,人生处处是学校,世事处处皆学问。也只有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才能真正拥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和实力。漫漫人生路,所有读过的书,见过的世面,都将不断更新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最终成就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人生与命运的安排,努力后的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人生旅程,一时有一时的风浪,一程有一程的风景。最好的生活打开方式,莫过于学会及时归零,重启,更新。从现在起,把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当做一个新的开始去对待。
文/黄鑫
2023.1于东海岸诗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