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薪火相传
孔子讲仁义,孟子演四端。
仁义是济世的药方,告诉世人“怎么做”;四端是药方背后的医理,告诉世人“为什么”。
二 性善与性恶
性善论认为,人性中有善,但也杂有动物性。这本身无所谓善与恶,如不控制,就会通向恶。如何控制恶呢?发展善。
性恶论认为,人性中有恶,但也具备德性。这本身无所谓善与恶,但如果条件合适,德性的种子就会发展,就会通向善。如何发展善呢?控制恶。
无论何种学说,都是为了克制动物性而发展人性。但动物性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求生是人的本能,占有是人的本能。如果没有控制,需求就会超过必要限度而成为欲望,而欲壑难填啊!
为了控制欲望的无限膨胀对整个环境产生破坏,性善论选择了教化之道,而性恶论选择了法制之道,其中孕育着后世法家的种子。
三 教育与管理
当一位班主任走进教室时,他将如何带领他的班级,也取决于他背后对学生人性的假设。
曾经学校对于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靠班主任的个人能力。这些选出来的班主任或善良敦厚,拥有一副好脾气,能够耐心地去磨平青春期的躁动,或严厉强硬,凭着大嗓门或硬巴掌,将那些不安分铁血镇压。
可是这些优秀的班主任有时可遇不可求,同时一味地依赖班主任的个人发挥,有时很难控制好界限,效果不够稳定。为了降低班主任的个人管理难度,班级管理走向了依靠制定班规来解决。
这时,班级管理开始“定规矩”“建制度”,整个班级依靠共同制定的、带有契约性质的班规运行(这是比“法家”先进的地方),运行良好的班级甚至可以走向“自治”。
无论经过多么民主、公平的商定,多数班规背后的思维是“管理”,手段以“惩戒”为主。
管理的人性假设就是“性恶”,盯紧的是“行为”,解决问题永远是“事后”,而且一旦管理所依据的法令不合民心,会带来巨大的暴乱,秦二世而亡当以为戒。
对管理进行超越的就是“教化”。教育永远去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人治也好,法治也好,都是从外部进行控制,而教育则主张从内部自然发展(这也是“教育”一词的英文educate的本义所在),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这是性善论的卓著之处,也是儒家百代相传薪火不断之根本。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孔孟的伟大之处,也明白了什么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四 儒家立国
孔子身处春秋,对于国家制度,一心想着是要恢复周礼。孟子身处战国,各国皆在思考如何强大,所以孟子不再回想业已久远、不切实际的“周”,指出了的两种治国途径--王道与霸道。
圣王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那“圣人治国”可行么?在孟子看来,王道既不玄奥,也不困难,只要将自己的“恻隐之心”由己及人地推开,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就可以了。王道不用刻意去追求,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孔子讲忠恕,只是个人修身,孟子讲忠恕,已是治国方略。自此,儒家立国理论准备完备。
五 知命与知天
孔子讲知命,“命”就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交互。孟子讲知天,“天”是充塞着道德原则的宇宙。
何以能“知天”?
万物皆备于我。
如何”知天“?
养浩然之气。
浩然,至大之貌;气,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修养。一个人不断地修行自己的内在仁德,而此时的“天”又是以道德原则在运行,当内在仁德通过行忠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之后,他就会与“天”同一,成为一个整体。
如何“养浩然之气”?
知道与集义。知道是提高认识,集义是行动彰显,配义与道,勿忘勿助。
六 唯愿
愿君养浩然之气,气贯长虹。面对外界一切的诱惑与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