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看书。
我要做美食。
我要运动。
我要好好写一下文章。
我几乎每天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要让自己的身体知道心想要去哪里。
我要看书,这是今天最强烈的愿望,不管什么书都可以,但是一定要看完一本书。今天看的是丹尼尔.戈尔曼的《专注》,不推荐大家看这本书,但它一定会帮我找回自己的内心:我们一定要成为自己,只有做自己,才会快乐,才会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跟着作者不断地问自己:
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或者做出什么决策,请不要忘记拷问内心,想一想最初我们为何出发:
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为少数人的利益,还是为多数人的利益?
为现在,还是为将来?
用心品着开篇引用的中国谚语:
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之所以能够到达是因为它们拥有傲人的翅膀;而蜗牛能够爬上去就是源自专注: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可是面临各种诱惑和纷扰,有多少人能成为自己?连最简单的一件事专注,我们也无法从一而终。
如果我们的心不够宁静,就无法坚持一件事。就说最近吧,我会把每天上午的黄金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事,会让自己连续专注至少一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为了避免纷扰,我会把门锁上,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一个自己不容易够着的地方。原来习惯了电子产品的我们,戒掉那些依赖需要下定很大决心。
可是一些零碎时光,心就不够安宁了。每天手机会弹出疫情的最新报告,钉钉有课程发布,简书有动态发布,微信有各种信息轰炸。中国移动和社区会发来温馨提示,还有一些骚扰电话让我以为是重要电话。也许我还想刷一下朋友圈是否又会有新动态发布,我还想看一下简书是否有走心的评论和文章,我还想看一下快手是否会有搞笑视频。
事实上,如果你心不够静,即使在家庭的小环境也会有各种干扰信息。当我捧起一本书阅读的时候就不停地想,洗衣机在旋转着,父亲在厨房忙碌,先生在敲着键盘,孩子在上体育课。在小环境里,我们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儿。
最近读简友一些文章,也引发很大触动。一些简友也和我一样,看着很多人都升级,纠结自己是否要升级。有人说:升级了会员,钱是否会打水漂?我还是那句话,如果投资是为了发财,简书真不是最好的平台。就我个人来说,写一篇文章近一个小时,还得除去构思和去寻找素材所花的时间,阅读他人文章。1~2个小时。每天收益5~10元,如果把这点时间用来做其它任何一件事儿,收益都比这个大。但如果付岀是为了帮助别人,为了督促自己坚持,为了遇见优秀的人和作品,那就是超值了。
有人对上榜的文章愤愤不平,以为一些人只是因为一个赞就可以上榜,却忽略了别人在低谷日积月累的执着。生活是360度的,我们看到的只是180度。
简书里一些高权重的,他们的格局更大,他们能看到更多我们看不到的。当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上榜那些平凡文字中的闪光点。
我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的意思,可是我总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如果有人比我们更幸运,不是因为别人运气好,而是因为别人付出更多。
有些时候,我们要从他人的角度来定位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会高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所以有时候,当我写了文章无人问津,我会反思:我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会尽量尊从自己的本心,但也会适当调整。
有时读到一些文章,包括读到自己的文章,我会很痛苦。为什么呢?
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写了无数篇文章,不过是一个观点的反复表达,一种痛苦的不断陈述,一种感激不断重复。为什么呢?
不学习呀。他没有去阅读名家名著,他表达不出我没有听过的观点。他长期阅读毫无营养的文章,长期过单调而乏味的生活。可是读者呢?对不起,我不想天天吃胡萝卜,我要吃披萨,我要吃小龙虾,我要吃烤全羊,我要吃三文鱼,我要吃奶油泡芙。
创作需要需要灵光乍现那种感觉,而我们需要从宝贵的时间里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成为自己,听听自己的心吧!
当初为什么出发?
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为少数人的利益,还是为多数人的利益?
为现在,还是为将来?
补作:话说一天寻着简叔的足迹,发现了一位10岁的小作者吴广泽,三年半以来,他写了600多篇文章,每次只是发文,不评论不回访,大多数文章收益0.2-0.5,可是他还在那里执着,也因为写作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这是成为自己的典范,这是简书给小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文/何婉仪
2020.2.20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