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快

作者: 安成_Anson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22:37 被阅读127次

    码字之前犹豫半天不知该写啥,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当初,在简书上每天码字的承诺是考虑到写些关于艺术的话题应该能够我啰嗦个一年,毕竟有很多艺术圈里面的故事圈外人很少关心。而今,这每天的作业几乎成了日记,什么艺术不艺术的,每天都在经历着不同的人和事,素材无以计数。不过,这一天忙忙叨叨下来,在脑海里留下较深印象的事并不多。我就像是一个常在沙滩漫步的人,海滨的景色时时变换,看景的心情也每天不同,不过每次散步回来捡到的美丽贝壳却很少。

    今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普通市民不会注意到的角落。

    这座城市有2千5百万人口,很多国家的总人口也达不到这个数字。这座城市是中国的心脏,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很多的资源都在这里汇聚。你如果早已习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可曾想过,支撑这座庞大城市运作的底层基础是什么?当你去大商场里溜达一趟,看看大堂里正在搞的某品牌促销活动,去服装店挑选几件衣服,再吃吃饭、逛逛超市,你可知道这一趟下来背后是由多少人的劳动,多少物料的消耗来支撑的吗?

    品牌促销活动需要设计一整套东西,还要有展示和舞台搭建等。这些东西的生产早就形成了一套产业链。品牌商委托公关公司与广告设计公司做出活动方案,然后找到展览企业做制作和搭建。如果需要明星参与还要跟经纪公司合作。到了活动执行的时候还有一队专业的人马从头盯到尾。所有这些环节涉及到的人散布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因此活动聚散离合。

    今年起,很多做展览制作的工厂都责令拆迁了。我今天因为要打印一个小广告牌去了一趟北京最大的展览厂商聚集地——马各庄。这里曾经持续多年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现在几乎没有几家店在开门营业。你可能想不到,这方圆几里地的村子最多的时候挤着几千家厂子,虽然非常杂乱,但到了这里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别看那厂房很破,据说这里的几个大户房东每年租金都能收个上千万。这里也是一个纷繁的天地,与大商场的那个天地有关但却疏离。我开车走过寂寥的街头,看很多家店门上贴的封条,心想:一个时代就这么落幕了。

    还记得不久前去甘肃,乘飞机出发要到北京南苑机场。这是我头一次到那坐飞机。到了附近后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方圆几公里的城中村全部拆成废墟了。联想起之前北京南城那次烧死很多人的大火,就明白这里变成如今模样的缘由了。这个地方叫大红门,是北京服装和纺织品批发的集散地,规模很大。你去商场里买的衣服说不定就曾经在这儿的库房里呆过。这样的一方天地以一种更加决绝的方式抛弃了那些生活和工作在这的人们。

    据说,现在北京的餐饮行业越来越难干了,都抱怨招不到人。其主要原因就是员工的住宿成了一个大问题。当城中村消失不见,廉价的群居房成为历史,餐厅服务员怎么舍得掏多出几倍的房租住到单元楼里?如果你在一个菜价不高的餐厅吃饭感觉服务很差,那就忍了吧!因为菜单上的数字与服务员的住宿成本直接相关。

    北京的物流、仓储等产业都在进行着深刻的调整,而这些事情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可以预见,北京未来的生活成本一定会水涨船高。

    前不久在樟木头跟同学聊天说起北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北京是一个文化中心,都会觉得全国没有哪个地方比得上首都的文化氛围。我最近才真正体会到,其实这个文化之都,更像是一个华丽的舞台,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地方,真正沉淀下来的东西很少很少。明朝那会的文化遗迹被后来的清朝八旗子弟给抹杀的几乎没有痕迹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又将清朝的封建残余洗刷殆尽。建国后的事情我不必多讲,几场运动下来就面目全非了。然而最大的整容手术还是90年代之后发生的,从二环发展到六环各种拆拆建建,过去什么样,谁还清晰的记得?若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看看此地百姓在几个重要节日里做了啥,吃了啥就都明白了。反正我在北京生活了将近20年,也许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各自保留了些从老家带来的习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放假,人们出去消费的地方除了大商场就是各个景区或近郊,再或者就干脆留下一座空城,任堵惯了车的司机们撒几天欢儿。说好的文化呢?难道只能在专家的嘴里?电视节目里?书本的文字里?人们的记忆里?

    有首诗叫《从前慢》,后来还谱成曲被人传唱,很多人包括我都挺喜欢。如果再过几年回忆现在的“旧”时光恐怕要写首诗叫《那时快》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时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bh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