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技术经济史

作者: 小小小林林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4-09 06:50 被阅读0次

    1520-1920年江南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  05.5余同元

    理论:

    技术:从人类创造知识的过程来讲,人类最先创造的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历史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在很多地方依附在哲学的传统上,技术则长久地依附在工匠的传统上。古代中国的知识是经验的,古代希腊的知识是理论的。换言之是经验的知识或是理论的知识,成为了解或把握古代不同知识系统也即科学技术活动的另一关键。

    现代化:张玉法在《中国现代化的动向》中认为现代化的演变是向深度和广度双向推进的,深度指由物质层次向制度层次,再向思想层次; 广度则有知识 ,政治,经济,社会,心理五个方面。

    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理范围:广义的包括长江下游地区 (俗称下江地区 ) ,中性的含括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狭义的则指太湖流域或太湖平原地区。

    工匠技术转型:

    明清:生产 — 技术 — 科学的序列关系,即技术科学化,主要标志是工匠著作较多出现,明清江南工业科技书可分成文人著作(包括官员,学者,生员等文化人的作品 ) 和工匠著作两大类。文人或政府官员他们身居生产或科技管理岗位勤于学习钻研,善于进行文字总结因而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工匠因长期生产实践而积累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又具备文字书写条件因而有专业技术著作传世。

    近代中期:科学 — 技术 — 生产的序列关系,即科学技术化,主要标志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的生产动力化的出现。

    工匠角色转化:

    制度:匠籍制度的废除是传统工匠社会身份改变与政治地位提升的标志 ;

    劳动关系:劳役劳动己开始让位于雇佣劳动,进行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生产,包买商恰恰具备列宁所说的包买主的特征,其商业资本应该说已转化成或正在转化成产业资本;

    社会地位:工匠入仕的大量增加,工匠世家世代入仕。

    动力:

    内部:晚明士人的世俗化,不仅促动了学者从到道德人向世俗人的转化,也拓展了学者''通过社会而存在''的入世能力;

    外部:西洋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播新思潮,新科学,新技术。

    阻碍:

    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统治;

    观念:蔑视工匠的社会世俗观,功利最大化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工匠产品评价中轻技术重审美的伦理化艺术化取向。

    评价:

    传统手工时代并非没有机器和机械,但多数都是木质结构,现代机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金属锻制器件及传动装置的复杂化,正如李伯重所说的江南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缺乏两项必要因素---煤和铁,前者是动力之源,后者是结构之本,具有这两项条件,才能促使蒸汽动力驱动的机械化生产发挥效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南技术经济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bj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