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还记得我给你购买、勾画、邮寄的《傅雷家书》吗?那是我对你们的爱的表现。时代不同了,你们有各自的生活,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傅雷家书》用最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
做父母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前人的经验无法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每个人都是在摸索中坚毅地完成着这项工作。
今天,有感于“赵老师碎碎念”中父母对待孩子的两个底层思维,所以想分享给你们,对年长的我们是一种反思、反省,对年轻的你们是或许一种启发。心法变了,方法、手法也会随之改变。改变,从“心”开始。
第一,决定一个孩子未来能否成才,不仅仅在孩子自身身上,更主要的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其实掌握在我们父母的身上,就是看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拥有一些最基本的觉悟。如果父母具备了基本觉悟的话,即便孩子是一个非常平凡的普通的孩子,我们依然可以让这个孩子成才。
第二,做父母的基本觉悟之一:不要把困难看成一个点,要学会把困难看成一条线,也就是要学会站在明天看今天。
比如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往往为孩子的吃喝拉撒、头疼脑热疲于奔命。当孩子青春期了,叛逆又来了,叛逆的孩子往往能够让我们有序的一个家庭一下子变得失控了。孩子上了高中,准备参加高考了,那整个大考的压力对于家庭来讲都是一次崭新的考验。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艰难。但每个阶段我们都能走过去。这叫关关难过关关过。之所以那么难,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困难当成了一点,并且被它深深地困住。我们需要明白:现实是可变的,分数是可变的,人是可变的。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明天看今天,能够超越出现实去思考问题,这个现实就困不住我们了。当我们养育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的时候,你就对自己说:“总有一天这个孩子会长得人高马大的,然后这个肉乎乎奶兮兮的小娃娃我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此刻!当我们看到那个叛逆的小子,你就说:“叛吧!叛吧!过两年你就长大了,到时候你比我们还辛苦呢!”这样想,心里就会平衡起来。毕竟事情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要学会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孩子休学了,叛逆了,失控了,越是在至暗时刻我们越要怀抱希望,要相信只要我们处理的方式得当,躺平的孩子能够重新站起来,休学的孩子然后能够复学,抑郁的孩子心态能够健康起来。但是这个事情,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就是说是他往糟糕的地方走,还是他往这个好的方向转变,就取决于我们做父母的,当下此刻能否从这个现实当中超越出来。记住,分数是可变的,人是可变,事情是发展变化的。
第三,做父母的基本觉悟之二: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有人认为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就是不管孩子,就是静待花开,就是拉着蜗牛在散步,就是各种各样美美妙的这种幻想。其实不是这样的。无条件接纳的一个真实的意义就是父母要永远爱他、支持他、保护他。比如在学校,谁都可以嫌弃这个孩子,但是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嫌弃他;谁都可以放弃这个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放弃他。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第一层含义是:尊重孩子本来的面目。不管他是高了、矮了、胖了、瘦了、美了、丑了、聪明了、愚笨了,还是积极了、消极了……总之,无论他是什么样子,只要他是他本来的样子,我们就要接纳他,而且尊重他本来的样子。
无条件接纳的第二层含义:在尊重他本来样貌的基础上,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想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我们的孩子更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他们看待世界跟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的。做父母的要能够看到自己孩子的本色,能够看到他的底色,并且在看到他底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好像一棵这个苹果树长起来了,它长出一些旁逸析出的一些枝子,我们把它给修剪掉,然后让它成一棵更好的苹果树。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总之,做父母是一项庞大的过程,没有谁天生就会当父母,或者一开始就能做个好父母,更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遇到困难了,我们要有大的格局,不断的去揣摩,不断的去琢磨。思考达到一定层次,执行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游刃有余。总之,心法变了,方法和手法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心法不到的话,方法再好,你这个方法用到我们的手里面也要大打折扣。但如果说心法到位了,我们对问题看得越通透,方法才会越得当 ,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