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投资阅读笔记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资产负债表”能暴露出来哪些陷阱?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资产负债表”能暴露出来哪些陷阱?

作者: SamuelPan | 来源:发表于2018-06-17 16:18 被阅读90次

一、“货币资金”项目会暴露的投资陷阱

  公司通常有三种途径产生货币资金:①发售股票或举债;②出售资产或业务部门;③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持续大于现金流出。
 符合第三种情况的公司,通常都具有某种持续性竞争优势。

货币资金分析原则:
货币资金需要与短期债务及经营需要相匹配。与短期债务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经营需要的匹配情况,代表企业的资金运用能力。
 货币资金过小,则可能代表偿债能力不足,或者经营中捉襟见肘。货币资金过大,则代表资金运用能力较弱,或者资金性质有问题。

 依据上诉原则,实践中投资者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

(1)货币资金余额比短期债务小很多;
(2)货币资金充裕,却借了很多有息甚至高息负债;
(3)定期存款很多,其他货币资金很多,流动资金却严重匮乏;
(4)其他货币资金数额巨大,但没有合理解释。

 情形(1)可能代表公司有短期偿债危机,情形(2)(3)(4)意味着貌似充裕的货币资金,可能存在虚构、冻结,或者早就被大股东占用,只是在报表日前几天回到公司账上,过后又会消失。

二、 “应收账款”的陷阱

 应付账款是赊账,买了东西没给钱,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规则,签了合同交了货,基本就可以确认收入,产生利润。出于某些原因,有些公司会利用这个规则,放货出去,增加应收账款,创造收入。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这种是很危险的行为,容易产生坏账,使公司产生巨额亏损。

曾经的优质股四川长虹,就是这样倒在高达45亿元的应收款上。该公司一次性产生了37亿元坏账,把多年积累的“利润”一次赔了个精光。

 如果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着两种可能:公司放宽了信用政策,加大赊销力度;或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虚构收入。

 如果公司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比较大,且很大部分(如超过三成)是一年以上应收款,需要警惕公司收入的真实性。

如果应收账款非常低?
 不同的公司的商业模式不一样。如果一家企业是先款后货,或者现款现货,没有应收款或者应收款很低,当然很正常。但是产品名不见经传,市场竞争激烈,同类替代产品多如牛毛,却没有应收款!那就是收入造假。

 当年的蓝天造假案,蓝天股份是卖水产品的企业,年收入20亿元,基本现款现货,应收账款只在百万级别。由此原因引发财报分析人士的怀疑:“你一年20亿元的交易,居然没有银行去你家镇上开设分支机构?这个数额,就算把分行开你家池塘边,银行也得挤破头吧?”

应收账款造假
如果应收款长期挂账的企业,突然有了一笔大钱解决了应收账款问题?
 因为知道投资人警惕大额应收账款,有些公司会以客户名义打一笔现金进来,冲销数额巨大或账期过长的账款;然后,再把这笔钱通过其他应收款,变成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应收款、预付款或存货。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投资者仍需要观察企业是否新增了其他异常支出。

 在流动资产项目里造假,属于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段,容易被识破。比较高级的造假,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折旧、摊销或减值完成“毁尸灭迹”,这很难查出来。

三、坏账计提准备隐藏的假象

 某些公司在某一年积极计提坏账准备,降低当期利润;下期收款转回,获得财报利润增长。造成一种公司业绩稳步向好的表现,但实际上只是把一年的利润平摊到几年而已。

如果计提坏账的会计标准改变?
 公司可能遇到了大事,要多加留意。可以关注新闻或者公告或者专业人士的分析等等。一贯宽松突然变严格,可能意味着要“洗大澡”做低增长基数,或者为了次年转回坏账准备、美化利润表打算;一贯严格转变为宽松,美化当年利润的意图也很明显。

四、预付款造假

 1. 当发现公司预付款大幅增加,则企业很可能是通过预付款流出资金,然后以营业收入的面孔,将资金重新流回公司虚增利润。
 2. 预付款的时间问题。长时间挂账的预付账款,很可能并不是什么采购,而是以此名义将上市公司资金挪为他用。因为正常经营中,不会有企业真傻到本不着急要货,却提前很多天把钱打给别人。

 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公司历年预付款占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的比例。如果该比例发生大幅波动,就需要寻找合理解释。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投资者就要考虑防假、防雷措施。

五、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收款,通俗讲就是一个垃圾筐。所有跟主营业务无关的应收款,企业都会放到这个栏目。企业可能用它隐藏短期投资,截留投资收益;可能用它转移资金,如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可能用它来私设小金库,将款项源源不断地转移到帐外;可能用它来隐藏利润或费用,调节报表。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负债方的“其它应付款”。

优秀的上市公司,“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涉及金额极小,甚至为零。
投资者如果发现这个科目的数字比较大,可以先抱着公司经营不够规范的初步印象来看财报。

 企业账上没钱,却容忍大量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投资者可以直接怀疑应收款造假。道理很好理解,自己穷得揭不开锅,哪有大把钱借给别人。事反必妖。

六、存货中隐藏的陷阱或风险

 1. 有些公司,为虚增当期利润,故意不对已经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因此,如果一个行业的存货有贬值特性,投资者就需要了解同行业其他公司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标准,再与自己关注的公司进行比对,以衡量公司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2. 有些行业的存货(贬值)风险要高很多。如新鲜食品或高科技制造业,一旦过了保质期或者行业发生重大改变,存货价值可能会归零(想想过期食品饮料、BB机(《乘风破浪》的彭于晏)、胶卷及胶卷相机)。而有的行业的存货,基本不存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问题,如高端白酒。
 3. 通过虚构商品采购流出资金,再将资金流回企业、虚增利润。意思就是,造假者通过虚构价值和数量不易确定的商品采购,将资金流出体外,在通过购买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流入,创造收入和利润。这种造假,往往伴随存货增长大幅超过同期营业成本增长幅度,且所备存货与企业销售速度相比,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4. 通过加大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欺诈性地提高毛利率,虚增本期利润。
 公司生产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或“上头成本”):像场地租金、生产人员基本工资、设备的折旧等,就算不生产也要支付;可变成本(或“直接成本”):原材料等等,与产量挂钩,生产一件就有一件的成本。所以:

 单位产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单件产品成本 × 产品数)/ 产品数
        = 单件产品成本 + 固定成本 / 产品数

 可以看出,生产数越多,单位产品成本越低。毛利率,利润越高。

存货的计价方式
 当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先进入存货科目,成为公司的资产,不算入成本。只有发生了销售行为,才对售出产品计算其成本。所以通过扩大产量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账面上看是增加了利润的。

七、生产性生物资产是造假高发区
 “生产性生物资产”一般出现在农、林、渔、牧行业,包括动物、植物,如猪牛羊、鲤鱼王八、鲍鱼海参、蔬菜树木等。
生物资产的价值判断存在很大的难度。陆上跑的猪、牛、羊、兔等也行可以大致清点一下,水里的鲤鱼、王八、鲍鱼、海参,不但难以盘点数量,没办法测量大小,甚至连是否存在也不好确定,只能根据相关票据及经验判断,因而成为造假的高发地带。

 当年轰动股市的蓝田造假案,造假者就是指着20万亩湖水告诉会计师:“这下面有N万吨王八鱼虾,且由于本公司高科技养殖技术,王八鱼虾的繁殖率和生长速度,比同处于湖北的同行业上市公司高很多。所以,我们的每亩产值是他们的10~30倍。你做账吧!”

生物资产做了假账,之后填坑也很容易。需要的时候,公司可以直接告诉会计师,王八发瘟病,死光了,连王八蛋也没留下。死了,尸体呢——尸体烂在湖底了。
同时,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可能成为农、林、渔、牧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公司会告诉股东,最近口蹄疫横行,因而公司库存猪牛羊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使当期利润减少。下期报表告诉你,没事儿,口蹄疫并没有影响咱家的猪牛羊,堂而皇之地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利润有魔术般地增加了。

八、集成电路、生物科技也是造假高危区域

 这些行业有几个共性:税收优惠多;产品不易核查;产品差异大,不易找到价格参照物;产品有没有移交或交货量的大小不易监控。
 这些行业有税收减免政策优惠,因而伪造收入后,伪造的部分收入也享受了税收优惠。由于造假成本低,必然容易产生造假。如农、林、渔、牧行业大部分免征所得税,小部分减征所得税;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行业,一般会享受高科技行业的15%所得税率。高科技企业容易产生技术转让收入,可以享受免征或税率减半。软件企业的销售还可以享受增值税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等。
此外,这些行业的产品都很个性化,价格差异也很大。比如软件,定价起伏很大,从一般软件的数元,到专业软件的几百,上亿都有可能(还真没听说过),如果不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很难作出合理判断;鲍鱼从几元到几千元一只都不离奇;集成电路,垃圾和宝贝都长成一个样(没有通电调试外人看不出来);至于生物科技,审计师根本就不懂,只能看看外包装,至于里面究竟是咖啡、可乐还是疫苗、配方、高分子,只能听公司的专家说……

** 九、在建工程的隐藏陷阱**

如果一家公司的在建工程数目巨大,迟迟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投资者一般就需要对其持怀疑态度。出现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性:
 1. 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了,但公司为了避免折旧,美化当期利润,而不将其转入固定资产。
 2. 有些公司,通过在建工程将公司的钱支付给虚构或关联的供应商,然后再以采购公司商品或服务的名义,变成收入流回公司。这种在建工程,最后往往通过大比例折旧或者以意外损毁等名义,计提高额减值损失,光明正大地“毁尸灭迹”。

十、无形资产的风险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版权和非专利技术等。
无形资产的研发,是一件风险和收益都很大的事情。例如,对美国制药行业的统计显示,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花费14.9年、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在一个接一个的失败研究上。因而,如果我们关注的企业研发费用比较庞大,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需要你真正理解行业、理解企业后才能判断。研发费用通常会在董事会报告里单独展示。

十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变动透漏出的信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三种情况需要投资者警惕。
 其一,进行大额减值。当发现持有的投资有确定证据发生减值时,对其计提减值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但也有可能是公司首先虚构了收入和利润,然后购入掺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再通过减值“毁尸灭迹”。
 其二,是减值的转回。债权类的减值,当减值迹象消失后,是可以转回的。对以往减值的转回,可能真是减值测试错误估计里形式 ,也可能代表企业对当期利润的操纵意图。
 其三,是重分类。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互相重分类。当持有至到期投资被企业改变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将从摊余成本计量变为公允价值计量。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科目。

十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金矿还是地雷

 上市公司若将持有的股票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其浮亏或浮盈都不体现在利润表上,所以它可能是一块隐藏的金矿或地雷——取决于当前股价是高于还是低于买入成本。
 输入“持有其他上市公司”字样,可以找到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详细情况,包括数量、初始投资金额(买入成本)、期末账面值、会计核算科目等。其中会计科目如果写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你再看看期末账面值和买入成本之间的差额,计算一下其浮亏或浮盈能对上市公司产生多大影响,便能先人一步知道是发现了金矿,还是踏进了雷区。

十三、警惕股权交易

同一控制下不产生利润,非同一控制可以产生利润。因此,利益方就可能伪造非同一控制的相关方进行收购,做高资产。作为投资者,我们若发现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权交易作价显失公平,便可以怀疑公司可能是为了美化利润,由关联方化妆成非关联方。

十四、投资性房地产资本的计量方式中暗藏的陷阱

 某些看上去市盈率、市净率很低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公司),是因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拥有的大量投资性房地产,从而使每年房价的涨幅,体现在当年的净利润和房地产里,“显”得获利能力很强,净资产很高而已。

十五、有息负债的比例明显偏离行业平均值

 有息负债过高,可能是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或者是资金链断裂,或者是急于扩张大举借债等等;有息负债较行业明显偏低,可能是管理层不作为、不思进取或者是空头企业(我猜的)。

十六、净资产:公司大额分红再巨额融资

 当再融资或其他资本市场活动被要求与净资产收益挂钩的时候,有些公司为了降低期末净资产基数,会狠狠宣布一笔分红, 从而在净利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净资产),让其符合监管方的要求。先大额分红,再巨额融资的“飞去来器”型公司,不少是利用了这个规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把手教你读财报》——“资产负债表”能暴露出来哪些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g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