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季羡林先生博学多才,被尊称“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今有幸在单位图书馆拾得其著名作品《赋得永久的悔》,遂细细读来。此书记录了作者各种亲身经历,包含各种工作经历、生活感悟及个人情感。全书并无华丽辞藻,文字平实真诚,却让人心中一颤,同季老一同叹息。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永久的悔”,对于季老来说,这种“悔”是永别的母亲,是无处诉说的乡愁。这种“悔”成为他一生中无法自我救赎的心结。“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六岁离母,外出求学,之后两次短暂会面,皆因奔丧,最后一次奔丧却是母亲的丧。待到季老回家,连遗容都未能得见。自此天人永隔,成为他永生之痛。直至耄耋之年,仍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能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对母亲的愧疚,大概是季老及很多人终生挥之不去的痛吧!谈“悔”之事,我虽未有季老那般刻骨铭心,在有限的成长岁月中却也有让自己纠结惆怅的事情。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母亲极希望我能回到本地市工作。怎耐那时年轻气盛,为能说服她竟能找出多种理由。母亲无奈,只能依从了我。只是时光匆匆,这几年的经历有快乐也有辛酸,我对当年的问题有了重新思考:当初的信念还坚定吗?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吗?留下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可是,不管怎样,我已无从再次选择。如今,想把母亲接到身边,她却担心远离了我的小姨。或许她的内心还在埋怨我。无论我做出多大的弥补,似乎都无法让现实变得顺意。而事实上,多年前本可以有更妥当的抉择。只是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增加,才能慢慢变得理性和温和,然而等我们真正懂了,选择的机会早已丢失。人在三十岁时拥有的心态和看法,是二十五岁时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的。所有才有了“悔”这个说法。
我们总是会把很多的遗憾、后悔、失误归结为命中注定,其实不然,多数时候生活中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中,只是年轻时候的我们思维片面或者环境使然,抑或觉得来日方长,总有机会还能弥补。如同季老,离母之痛,令其悲痛欲绝,却再无机会享受母爱,连回忆都是一种永久的痛。年至耄耋,依旧老泪纵横。所以,我想,在我们有限的年月里,应珍惜身边所有的相遇,热爱周边所有的景物和事物,因为,来日方长并不长,别让自己留下很多的后悔和遗憾。
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感谢季老,感恩所有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