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多句联是指单边分句为两句及以上的联。句脚则指多句联每句最后一个字。拙文探讨的是句脚平仄安排方式。旨在求方家指正。
我们既然讨论句脚平仄安排方式,先要弄清对联格律的基本内涵:对联格律包括对联的对仗规则与声律规则。对联的声律规则又包括句脚平仄安排方式和句中平仄安排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由此可见,对联句脚平仄安排方式与句中平仄安排方式同样重要,不可偏颇。
那么句脚平仄安排方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作为规则使用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马蹄韵;
第二种是朱氏规则;
第三种是李氏规则。
这三种规则不仅过去使用,而且沿用至今。为了整齐划一、方便记忆,我们不妨将马蹄韵称之为“马蹄规则”,与另外两种规则合称“三规则”。
“三规则”并非官方或者联家的主观规定,古人也没有读过《楹联通则》,而是在对联发展过程中,作者随兴而作,大家互相借鉴;联家们从五花八门的格式中,逐渐提练出有规律可循、有声律美感、被作者认同的亦应是最科学的格式,进行命名并逐渐推开的。
一-、马蹄规则:
习诗者无不知道马蹄韵,“马蹄”最先由曾国藩总结唐代陆贽所写奏章而提出,今人联家余德泉详论使之定型。之所以称为马蹄韵,是因为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一步之中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开头和末尾应为单平或单仄。马蹄韵用于诗句是逐字安排,而用于对联句脚只是把每句句脚当作诗句的每一个字罢了。
由此,我们将马蹄规则列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朱氏规则:
清代吴恭亨在((对联话)冲记载了其师朱先敏关于对联句脚平氏安排的一段话称为“朱氏规则”之后,“朱氏规则大联界传播开来。即对联句脚平仄安排“九平一次”."九”并非实指。这是针对多句联之下联而言的,下联反之亦然。
我们又将朱氏规则列出:
......平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
每边两句的句脚平仄,,,
三、李氏规则:
明代文学家李开先联集《中麓山人拙联》中,多句联较多地使用了句脚单平单仄交替的平仄格式,因为李使用较早,且对后世对联创作亦有影响。余德泉先生将其命名为“李氏规则”。
我们还是将李氏规则列出:
仄平仄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平。
每边两句的句脚平仄,,,
每边三句的句脚平仄,,,
总之,以上“三规则”基本可以满足多旬联句脚平仄安排方式的不同需要。笔者认为,其中马蹄规则在音韵上是最具美感的。按照“三规则”其中一种创作出来的对联,一定比其他变格读起来更具美感。
其他变格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成三类。首先是全平对全仄,从古到今市场不小。其次是倒数一二句末,平平对仄仄也很常见。再次是句脚平仄安排无序,古今一样。对此,当今联家余德泉先生在其《中华对联通论》中说:“古人创作的对联并非都符合联律,在学习中我们应批判地继承”。顺便说一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些文人学士创作对联注重了内容的表达, 忽视了形式和美感的需要。过去说“带着镣铐跳舞”是针对写诗而言的,这句形象生动的话应该也适合于对联,而且要“带着镣铐把舞跳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