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老师的班主任日记
时间:2023年2月14日星期2 地点:办公桌 天气:阴晴天
亲子沟通方式的不当造成相爱变相伤
让我们用文字简单再现一下亲子沟通的对话场景。
家长复工不能在家监督的场景:家长回到家看到孩子,一般而言第一句话是:你做完作业了吗?老师在群里又发通知了,你看到了没有?别磨蹭要抓紧!
如果孩子在班级群被批评,第一句话一般则是:你是怎么搞得,连作业都完不成,被点名批评,丢不丢人呀!现在做完了吗?还不赶紧做……你看人家谁谁怎么不让大人操心,那个像你,这么大了一点事也不懂……
家长有时间在家监督的场景:这都学了一上午了,怎么还没完成?你看群里,好多同学上传作业了,你赶紧点,磨磨唧唧像什么话!我说你就不能坐正一点呀!眼睛都长到书上去了,给你说过多少次了……
类似这样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很多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也都习以为常。大人往往是主导角色,孩子往往是受者模式。现在我们聚焦一下对话的内容,体会一下这种对话表达的诉求是什么?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对话的时候会发现,大人的对话注重的是结果。换句话说:大人话里话外关注的核心点是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其实,家长们心里并不这样想的,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但是这种想法变成言语,表达出来的时候,让听者感受到的信息恰恰和心里所想背道而驰。孩子从家长的话里感知到的是:你们要的是结果,你们不怎么在乎我,只在乎成绩和分数。明明心里相爱但是一旦表达出来就是相害。
因此,沟通的模式需要进行调整。首先要关注人,其次再谈事。一般而言,亲子沟通中家长都是主导,因此家长是调整沟通模式的主体。家长们在外面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察言观色”寻找合适的时机,想好合适的语言再和他人进行实际的沟通。和孩子沟通时,也需要将这样的方式进行适当的移植,回到家首先要关注孩子,给以情感的抚慰,然后再谈事情。比如,可以这样表述。今天我在群里看到你被老师的通报了,(陈述事实)妈妈感到很不开心(表达感受),我想你也一定不开心。我想你一定是有原因的,讲一下怎么样,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给与理解和同情)……你看怎们这样做好不好?(提出解决建议或方向)……
这样的表述,始终是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孩子听起来就容易接受。同时,这样的表达也纠正了家长们容易犯的另一个严重错误:只给出批评意见,却不给解决的途径。换言之,批评过孩子之后,一定要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参考意见。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避免不当的表扬。家长在表达赞美的时候,一定要指向具体的行为,不能直接架空行为空泛的点赞,表扬一定指向是孩子做事的具体行为。比如,孩子,你今天很努力,妈妈为你点赞。这样的表扬就陷于空泛虚无。不如改成这样的表扬:孩子,你今天,学习的时候一直坚持读写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做真的很好,妈妈为你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