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分享:养育误区二——轻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肚子饿。”。
你会怎么回复孩子?
有些父母会轻描淡写地说:“怎么可能?才吃完饭。”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作何感想。
妈妈和爸爸刚刚从外面吃饭回来,一个小时之后,爸爸对妈妈说:"我饿了。"。难道妈妈也会同样不以为然地说:"得了吧你,怎么可能会饿?"。
他更有可能会这样说:"是晚饭时没吃饱吗?是不是你今天健身的时候太卖力了?"。
妈妈极有可能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缘由,而不是直接否定爸爸的感受
当你的孩子在秋千上面跌下来,摔落在游乐场的橡胶地板上。结果不会有多严重,但孩子显然被吓到了,两眼含着泪水。
"小宝,你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
"不怕,没关系的。"
这是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 。
你想想,从秋千上掉落下来这个过程,前1秒还在高兴、得意地在飘荡,结果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地上。孩子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首先就是害怕,随之而来的是尴尬。
可是,不管是出于对情绪的害怕,还是出于对情绪的偏见,父母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轻视、低估、甚至是完全否定孩子的感受 。
当然,家长的初衷都是好的,我们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胆小。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勇敢。
表面上看,这样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父母的这种反应,并没有让孩子懂得如何去面对痛苦和害怕,去学会应对情绪和感受。这正是在未来的生存中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
父母可以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轻视或者低估孩子的情绪感受。你需要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
在上述情况下,父母可以立即赶到现场,确认孩子的状况,询问:“嘿小宝,你没事吧,是不是吓了一大跳 。”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支持,而不是轻视或者否定。
类似于“行了,没关系”“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倒会让他觉得父母认为自己受到伤害、感到害怕和尴尬,都是无足轻重的。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父母亲忽视孩子感受的例子 。
比如,在游泳池边,孩子迟迟不敢跳入水中。
"不要害怕,我会扶着你,保护你。"
几次劝说之后父母失去耐心,开始威胁:"你再不下来,我下次再也不带你来玩了。"
甚至直接把孩子扔入水中,说是锻炼孩子的胆量,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
而情感引导的父母可以说 :"是的,是会害怕的,是可以害怕。害怕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做到勇敢 。我等你准备好,你也可以想想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那么害怕。"
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共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情绪的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情绪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
小红豆在游乐场,因为一个孩子抢走他的玩具,而伤心生气。她的妈妈并没有责骂她 ,也没安慰她说“没关系”或者劝告她“要学会分享”。
而是深吸了一口气对女儿说:"喜欢的玩具没有了,是真的很伤心;抢走你的东西,肯定很生气。"
这位妈妈通过共情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变化, 教会了女儿情感的词汇,伤心、生气 ,小红豆也因此学会如何识别自己以及他人的类似感受;
同时也让女儿知道了自己和自己的感受都很重要,值得妈妈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并因此懂得接受自己的情感,开始通过适当的方式去表达。
妈妈在支持和指导女儿的同时,又巩固了母女之间的情感 。
以上是养育误区二的分享,下一篇我们继续分享养育误区三——轻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