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知乎周刊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事业单位是怎么回事。我看完以后很有共鸣。作者是一家研究所的正式编制职工,干了十年。他说在事业单位无非就两种情况,混或不混:
前者太好办了,每天就上上班,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好,与同事关系都处的不咸不淡即可,下班就回家,拿着自己那点死不了富不了的工资,到了年头就把职称往上评一评,写几篇谁也不会看的文章,就人畜无害的退休就行了。好处就是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且时间多,不用打拼,没有风险。
后者就是那些想往上爬的人呗,想混个领导啊,副院长啊什么的干干。有三点必要条件:你很行,有人认为你行,认为你行的人也很行。
看了作者写的这些,不能同意更多。
我们这个外语系在教育部评建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升级成了外国语学院,可整个学校还没改名成大学呢,简直滑稽。可以说是全校人数最多的学院了。因为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都得上公共英语课。估计政治学院的老师人也不少吧。光我们公外教研室就60多个老师,专业有20多人,还有日语教研室,还有办公室行政的,总共下来有100多人了。这么多人,又这么多女人,看着表面波澜不惊,其实内部波涛汹涌着呢。这点以后再说。
呆了3年以后,我才慢慢发现了这么多人里面其实是分为三种人的。第一种,类似于我,不想往上爬,只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也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领导赏识,于是也没有站什么队,就是简简单单上课下课而已。刚刚新来的这些人,大部分和我差不多,反正工资没多少,还不如只把自己的事和自己的小家顾好。所以在领导眼中,我们就是无足轻重的小喽啰。和同事关系好的呢,那就多接触接触;不好的或者是没机会常见的呢,也就懒得经营和维持关系。第二种,当然就是想往上爬的了。这种人的特点是很积极,领导开会随叫随到,领导让干什么事就马上去办,而且左右逢迎,特别喜爱团结同事,在教研室里属于哪哪都有声音,哪哪都比较瞩目的那种,什么当评委啊,搞活动啊都是很积极的报名。然后就会发现,晋升和出国的机会都是这些人的,别人一概无份。第三种,人比较少,但也存在。而且基本上是男老师。他们似乎看透了学校的官本位主义,也厌恶官僚这一套,所以纯粹把学校当成了一个拿固定工资的地方。他们的精力全放在了在外面开设培训班和代课上,把副业变成了主业。有一位老师就是如此,教课好科研不好,多年了还是没拿到讲师,后来人家看开了,把全部精力放在代课,再不理会学校的琐事。然后,有一天我下课以后就发现人家的北斗星换成了宝马。这类老师领导也叫不动他们,索性也不管了。
我觉得像我现在的状态,绝对不是第二种。我对当领导没什么兴趣,天性不喜欢官僚主义,天性不喜欢贪污受贿,也不愿意在那个位子上做一些没良心的事儿。但我也不能一直得过且过,就在学校里这么无所谓的混着,学校工资实在太低。我觉得等我生完孩子以后,我还是得把本职工作做好的的同事,赶快把职称评上,至少让工资翻一下。起码这一点我应该努力一下。再者我也想在外面代课,我不怕辛苦,我想给我的宝贝们挣钱,我想让他们接受良好的各方面教育,这一点不能吝啬。
所以等我哺乳期过了,估计我就得把这三种情况糅合起来了。在学校里好好代课,好好搞科研,也好好团结同事,把铁饭碗保住。在外面努力找兼职的机会赚钱养家,提升全家生活水平。
这就需要我既多多争取机会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又需要我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把这两手抓好,制定好的计划,不怕辛苦,我才能给我宝贝们一个好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