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十三周。
记录是件挺有意思的事。补给能量的list里,我写下一条:翻看过去N年自己在各类平台上传的图片、说说和文字。
压力大、很疲惫、无目的、情绪低落的时候,看看过去发生的故事,那些曾困扰自己的麻烦,时隔多年基本已想不起原因结果;
动力足、天气好、兴致高、精力足的时候,翻翻随手记录的瞬间,某日美好重现,忘掉的细节从记忆中涌出,更觉人间值得。
这一次翻看图片记录,是因为老头儿再次住进了医院。平时跟老头老太太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再加上想不起来专门给他们留影,总是在害怕失去时,才惊觉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中年人生活的重心,应该更偏向老人家了呀。
前两天,得到老爸住院的消息。为了是否去看护,老妈又生了很大的气(不让老弟去他偏去,结果电话里爆发了大战),知道他们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对方考虑,可这些甜蜜的负担仍然无解。或许,有生之年都不会得到“最正确合理”的答案,但也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才构成了有意思的人生。
去年,也是阳春三月。疫情并没有蠢蠢欲动的迹象,老头儿也还没有理由说“困在家里没法多运动”,却在我去看望他和奶奶的两三次时,一直表示不舒服,说手麻还脚软,象个老小孩儿,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在老妈的反对下,我不停“撺掇”老爹去医院住几天,哪怕只是做每年例行一次的体检。于是,有了这张坐在轮椅上等待检查的图片。

老头笑呵呵嗔怪:没事坐什么轮椅。发到家里小群,还是引来一片“震惊”的声音,还好检查结果并无大碍。除了基础老年病和长年糖尿病之外,血管堵塞的程度只有30%,用医生的话说,每天走5K-8K步,即锻炼了身体,又多少可以预防这些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也很头疼,以我对老头的了解,他的病,大部分都是“懒”出来的。除了每天吃饭玩游戏看电视,顶多是被老妈骂到外面抽几根烟,平时基本属于“生命在于静止”那类人。而且,老妈生病的时候,真心帮不上忙,而这段时间,又要让老妈辛苦和担心。从这个角度看,有点烦小老头儿呢,哈哈。
我倒希望老妈生病的时候,也能象老头儿这样需要人嘘寒问暖,而不是自己扛着,手术出院了再告诉我们。而老头儿也能象个靠谱的“老伴儿”一样,给老妈以心理慰藉。
老爹上一次住院,是在2015年8月,做一个我不太记得病症的小手术,大概是肾结石之类的。看了当年随笔写下的短暂记录,貌似并不严重。
虽然老头吸着氧、用着引流袋,甚至手术过后24小时不能移动,但陪床的我比较心大,竟然还有时间读书、写每日三件事啥的。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可能是认为老头儿还比较年轻,扛的住在身上动个小刀子,而且我和老弟只轮值了几天班就各自散摊,该工作工作、该上课上课,老头儿也在老娘的调理下恢复的不错。

可是这一次,虽然老弟和老妈都说没什么大问题,我也按“要求”至今未去医院探望,打电话感觉老头儿的精神状态尚可,但总觉得心理不踏实。
老头儿岁数大了,70多岁再做各种检查、甚至再做手术折腾,非常伤元气;另外,疫情虽然过了最严重的时刻,但医院总归是各类病源聚集的地方,免疫力本来不强的两位老人家,待时间长了,加上休息不好,会不会反而弄出其他毛病?
老妈一直不允许我们去医院陪床,每天都报告好消息。刚才又发来微信说:今天你爸的检查做完了。吃完饭、打着吊瓶就睡着了,请你们放心。可是我很明白,我跟老弟谁也放心不了,只能希望老头儿早点好起来,过上“陪老妈买买菜、洗个碗、溜溜弯”的正常生活。
以后,记得每个月留存至少一张他们的“生活照”。病榻上的记忆,还是越少越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