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能决定你的行为么?

作者: 轻度沉迷 | 来源:发表于2016-07-02 16:52 被阅读314次

最近英国脱欧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大概是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欧洲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了。无数的专家学者乃至段子手都借此机会又在互联网上狂欢了一把。关于英国到底该不该脱欧,以及脱欧的影响之类的文章太多了,就不赘述了。但英国这次全民公投的意外结局却让我们对于普罗大众的理性思考能力,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我们自己决定着我们的行为,还是有些别的什么东西,在操纵者我们?

什么在操纵我们?

在这场全民公投的拉票期间,脱欧阵营无数的拉票手段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移民问题”。叙利亚战争爆发后,大量的难民涌向欧洲寻求庇护。接纳难民对于国家而言无疑是表现其人道主义的机会,但在普通民众眼里,难民潮带来的更多是诸如“抢占本国人工作机会”、“占用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资源”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等负面影响。

脱欧阵营正是抓住民众的这种恐慌心理,大肆宣传移民问题的危害,甚至打出“夺回我们的控制权”、“收回我们的边界”、“拿回我们的国家”、“ 6 月 23 日将是我们的独立日”等等煽动性极强的口号。民众受到这种宣传攻势的影响,满脑子都是难民来了自己丢了工作,孩子上不了好的学校,医院看病大排长龙等可怕的景象。因此他们选择支持脱欧,以阻止欧盟的移民政策在英国实行。

但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背后隐藏着脱欧阵营对于人性弱点的利用。

一、被自己的记忆所欺骗——可得性启发式

可得性启发式是指当人在对某个事件做出判断时,常常会受到事件本身或类似事件经验的影响。人对着这类事件的记忆越深刻,它出现在你记忆里的次数越多,其对人的判断影响越大。

比如你连续一周都在下班后等公交的时候碰到一个美女也在等车,那当下周一你下班后去公交站的时候你就会倾向于判断你仍然会碰到这个美女。这个判断其实往往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可得性启发常常帮助我们提高判断的准确度,所以它才会作为人类的一项思维习惯被遗传下来。

但有的时候一次孤立的但带有强烈情绪唤起的事件同样会让人记忆深刻,这个时候人们受可得性启发的影响,当下次碰到类似事情时就会高估它发生的可能性。

2014年MH370航班失事的报到铺天盖地地席卷了所有的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关于马航的不负责任,关于受害者亲属悲痛的眼泪,关于空难悲惨情景的报到频见报端。在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据国内某航空公司统计,在MH370事件最热的3月份,搭乘飞机出行的人数同比减少了3成左右。

强烈的情绪唤起

其实飞机失事是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但正是因为MH370事件唤起人们对于空难的强烈恐惧导致人们对此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当人们需要坐飞机时,就会因为非常容易回忆起空难的画面,而高估飞机失事的风险,从而改变出行方式。

所以,正是因为脱欧阵营抓住难民问题这个痛点,不断放大人们的恐慌情绪,从而利用人们的可得性启发式思维来达到他们拉拢人心的目的。

二、被自己的“聪明”所误导——信息串联与选择性权威服从

科学家针对人们购买股票的行为做了一次实验,实验虚构了一个上市公司,每个被试会拿到一条该公司的信息,信息分为“好”和“坏”两类,“好”的信息会促进购买决策,“坏”的信息则会阻止购买决策。

当所有被试单独决策的时候,实验结果和科学家设想的一样,拿到信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被试是否购买股票。但当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按照顺序依次做出决策时,结果却发生了变化。

实验中所有的被试不知道其他人得到的信息是什么,但能够观察他人的决策结果。科学家发现当前两个发言的人都做出购买决策时,实验中有37%的拿到“坏”消息的被试也做出了购买决策。反之亦然。

科学家推测,当第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好”消息做出购买决策后,而第二个人恰好也拿到“好”消息的话,双重肯定下他就会当机立断选择购买。而第三个人就会知道,他们两个应该是拿到了什么利好的消息,所以哪怕自己拿到“坏”的信息,在两“好”一“坏”的对比下,第三个人也更倾向于做出购买的决策。

以此类推,后续拿到“好”消息的人当然就更坚定地购买,拿到“坏”消息的人则更容易跟从前面人的判断而不是根据手头的信息做出决策。这种像串珠子一样的思维方式,就叫做“信息串联”。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源于每个被试的信息缺乏,每个人都只掌握自己手里的那一条信息,因而更倾向于从外部环境中去收集更多信息,从而受到了他人意见的影响。

跟随他人

被他人意见影响自己决策的现象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最典型的就是服从权威,听从专家的意见。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讲其实就是人类千百年来进化出的一种节省认知资源的策略。毕竟人不可能精通每个领域,在你不熟悉的领域里,听从专家的意见做决策是最轻松,最高效的。

但这里面有个细节,当你对某一领域越陌生,你越容易听从专家的意见。比如去医院看病,大部分人都是非常缺乏医学知识的,所以医生让你住院,你不敢只是打针。但在一个你相对熟悉,至少是你自以为熟悉的领域里,你会选择性的相信那些和你本身观点一致的专家意见,而质疑那些与你不一致的专家意见。比如社会、经济、人文等领域。

所以当社会上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很多人都喜欢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的时候一言不合就开喷。比如著名的三大友尽话题之一——中西医之争。

争执

脱欧阵营正是利用了这种选择性权威服从的心理,大量发表迎合大众观点的言论,从而获得民众支持。而那些留欧阵营的专家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各种数据,虽然有理有据,但由于和许多民众的直觉观点相悖,不但没有起到获取支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激起了人们的反权威心理,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脱欧阵营。

那该如何避免这些思维漏洞呢?

1、了解数据,而不仅仅只关注感受

假设一个场景,你的孩子有两个朋友,朋友小明家有枪,另一个朋友小刚家有游泳池。你会更愿意让孩子去谁家玩?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更愿意让孩子去小刚家玩,毕竟游泳池比枪的危险性小很多嘛。但事实却刚好相反,根据统计,儿童被枪杀的概率是100万分之一,但是游泳溺死的概率却是1万分之一,游泳的危险要高一百倍。

但是因为儿童被枪杀的画面太血腥、太残忍了,这样的事件会让我们情绪剧烈波动,留下深刻的记忆。当你依靠回忆做决策时,就容易判断失误。而数据往往比回忆更靠谱。

2、别急着判断,凡事想想反面

美国有一家公司在开决策会议时有一条这样的规定——如果某项提案在初次提出时就获得了全票通过,则该提案将不被执行。听起来很反常规是吧,但正是这条规定,帮助这家公司平均每年减少了八百万美元的损失。

毕竟当一条所有人都支持的提案通过后,执行提案的风险就容易被忽略。而作为普通人,当你要做一项重大决策时,先想想这么做会带来的风险,并从反面想想不这么做又会如何,能够帮助你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相信数据

不过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避免人类自身的思维漏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和减肥一样,都是“反人类”的。但只要你意识到了我们的思维存在着这些漏洞,不再盲目自信,你就已经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你做出理性决策的几率,并且真正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了。

相关文章

  • 你真的能决定你的行为么?

    最近英国脱欧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这大概是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欧洲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了。无数的专家学者乃至段子手...

  • 想要的结果

    ​能​力​决​​定​​了​​​你​​​能​​做​什​​么, ​​动​机​决定​​了​​你​要​做​​什​​么, ​...

  • 如今都是错

    年轻的时候,你做错过事情么,你能原谅自己么,真的年轻时候的错都值得被原谅么。

  • 摘抄——撒切尔夫人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他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他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他能变成你的...

  • 站在十字路口的思考

    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么?是发自内心的义无反顾么?是决定了去闯一闯,不撞南墙不回头么? 失败了你会怎样?真的无所谓么?...

  • 态度——吴军

    撒切尔夫人说: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他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为,因为它能住到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

  • 做个自律的人

    自律的程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 自律,能形成坚定的信念, 从而影响你的行为, 自律,能坚持努力的行为, 从而成为你...

  • 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么?

    嗯。真的。 之前报过一个文案的网络课程,其实老师讲的满满都是干货,唯一一点,就是每节课的PPT上面都会出现错别字。...

  • 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么

    写在前面: 公众号于上周成功更名为“楷爷”。并不会因为更名,就不是余文乐了。 由于之前的文章并未带来多大的反响。阅...

  • 正能量01

    能力=心态×沟通×知识 “態”字,心字上面一个能字,可以理解为心的能力。心的能力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你对社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真的能决定你的行为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ox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