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散文,总体上来看,没有大毛病。作者以大众美食—水饺,来铺展发生在自己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些趣事,个中情节,有悲有喜,喜忧参半。喜的是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来描写曾经的贫穷,比如宋伯伯一家人因为吃水饺发生的趣事,在物质生活相对贫穷的年代,好不容易吃上一次水饺,作为家中姊妹众多的大哥宋伯伯,在吃水饺前,哄骗他的那些小妹妹,要想把水饺吃好,必须在吃饺子前,先喝上三碗饺汤。等到妹妹们喝完饺汤之后,眼巴眼望的看着自己的哥哥狼吞虎咽的吃饺子,这才觉醒,妹妹们也想吃饺子啊,可怜她们的肚子里早就灌满了饺汤。这是文章的笑点,也是一个令人捧腹开怀的故事。同样是吃饺子,作者的父亲,曾经因为思念故去的爷爷,好不容易包点水饺,打算用来祭奠爷爷,一转身,却发现,放在案板上的饺子,被几个不谙世事的弟弟们偷吃了。相信作者的父亲不会责怪自己的弟弟们,相反,作为哥哥的父亲,却在暗自自责。自责自己赶紧快快长大,来挣钱养育自己的弟弟们。
本来,这样的往事足够心酸的,偏偏作者又来一句,很想问问偷吃水饺的叔叔,当年那些水饺的味道如何?可惜叔叔已经过世二十年。这是作者再次延宕故事的心酸度,可谓独具匠心。
所以我想啊,一篇文章的质量如何,开头很关键。如果作者在开头就设置悬念,比如这样写:过年时吃饺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偏偏是我们家过年时,从来不吃饺子。这样的开头,瞬间就巧妙设置了悬念,吊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不吃饺子?然后再铺陈一些话题,把作者每次打算出远门的时候,母亲都会千方百计包饺子,进行榫卯样的对接。
还有一点,注意口头用语的大众化。比如文章里的太太,不是不可以这样说,而是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群里,通过几个月的观察,我感觉文友李光明的视野是开阔的,他的经历是丰富的,尤其是文学素养是很高的,很多见解让我特别欣赏。他对爱人的称呼,在大上海,在香港澳门,人家早就习惯这样的称呼,然而你在农村,一旦把自己的爱人称呼为太太,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达官贵人家的夫人。从而无形之中淡化了你文章中的烟火味,同时疏远了你的读者群。你的读者会以为你处身高层,你的生活会让普通民众望尘莫及。
很少为一篇散文这样用心去解读,因为本来优秀的李光明,从来没有这样郑重其事的把一篇习作发在群里让我们拍砖,所以本来真诚的我,不想辜负作者的真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