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完循环日记,我忍不住将喜讯分享给班级的宝爸爸妈:刚刚看完孩子们的日记,全班无一人用拼音代替汉字,精彩内容非常多,明早语文课分享。
兴奋之余,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循环日记旅行慢慢涌上心头:
格式起步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4月中旬,在一次又一次的渗透中(给学生欣赏以往带过的学生写的微日记),我将全班49人分成十个小组,买回十个漂亮的日记本,挑选了十个得力的组长。郑重地举行仪式后,开启了每周一次的小组循环日记。
我始终把握一个原则:注重批阅和讲评。讲评是以一个组统一来说事,以激励和表扬为主,目的只有一个,号召所有的学生写起来。
刚开始,孩子们的日记写得很稚嫩,大多数都只有一句话,讲评的重点在于格式是否正确:开头有没有空两格?标点符号是不是占一格?每周都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某某组几个人格式正确,某某组几个人会加标点。
内容顺手
写着写着,孩子们记住了格式,我们的讲评从形式过渡到内容,如果谁的日记书写整洁,使用了学过的或者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或成语,就可以得到笑脸。此刻关注的要素是:某某组有几人得到笑脸,某某组几个人书写认真整齐。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孩子怕写日记的关键在于不会挑选素材,借助讲评时的分享,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我手写我心”,凡是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一旦思路打开,就不愁拿起笔写不出来了。
记得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昨天,伏老师请假了,卢老师也生病了,只有余老师一个人在。她从早课开始就一直站在教室里,多么辛苦呀!我要乖乖地听话,不惹余老师生气。要是把她也气病了,可就没有人给我们上课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孩子们用笔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用笔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还是能够感知到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组长称职
关于内容的训练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周周讲评都围绕它来进行。今年开学后,每天都有孩子来催:循环日记啥时候开始写呀?我故意慢条斯理地说:“别着急,别着急。”第二周,催的孩子多了起来,我才大张旗鼓地宣布:“下周我们就要开始写日记了,大家要做好准备哟!”
第三周的周一,我把休息了两个多月的日记本拿到教室里,隆重地开启第二轮的启动仪式:“从这周起,我们又要开始写日记了。”等他们的欢呼声平息后,我才缓缓地说:“从这周开始,组长会有一项神圣的任务,当你的组员写完以后,你得给每个人写个评语,说说他们在写日记过程中的表现,或者说说他们日记的质量。另外,我们会根据每个组上交的时间进行评比。”
变换一种形式,发挥组长的榜样力量,捆绑式前行。十个组长很给力,尤其是女孩子组长,不仅在每个组员的日记后面有一句话评语,最后还有总评。每周一点评时,我们也会分享组长的评价,并以笑脸奖励。一周,两周,三周……组长在相互学习与比拼中,能力得到了锻炼,责任感逐日增强,写作能力也得到提升,也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真谛。
这个阶段,我们的评价的立足点在于:某某组上交第几名,某某组组长的评价语是什么,哪几个组长没有写评价语。期间,我也会不断收到组长的投诉:老师,某某同学不写日记,某某同学不会写。这时,我总会悄悄给组长出谋划策,什么软硬兼施,什么连哄带骗,什么曲线救国,凡是能够想到的办法,我们都会去试试,点评时找到困难户的优点,有意识地在全班表扬。
组长的领导力发挥出来,同学们的活力被激发出来,老师的任务就减轻了,比学赶超的风气日益浓厚。教室里,无论是啥时候的课间,你都会看到孩子打开日记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喧闹,一边翻着字典,一边认真地写着,也会看到一个孩子在写,周围挤着几个小脑袋在讨论、指导。你还会看到日记本在一双双小手之间快乐地传递,伴随着完成任务后的满足,也会听到一声声不满的督促和善意的提醒。
拼音走开
11月7日我曾经做过记录,全班只有21人的日记中没有拼音。孩子们这样依赖拼音,怎么能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呢?
于是,我在又一周的开始提出要求:凡是日记中出现拼音的,写得再好,也不能得笑脸。组与组之间评比,看看哪个组的成员能够做到这一点。
坚持要求了3周,第一周(11月13日)11人日记有拼音;第二周(11月17日)7人日记用拼音;第三周(11月28日),4人日记有拼音。第四周(12月3日),无一人日记里出现拼音。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12月1日二年级进行了看图写话大赛,全班孩子写话都可以做到200字以上,只有极个别孩子文中出现了拼音。由此可见,对孩子严格要求,只要有耐心,只要愿意等待,并持续评价,他们一定是可以做到的。静待花开,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启蒙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在于知识的攫取上,在于兴趣的培养、好奇心的保护和成就感的追寻上,还要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而循环日记恰恰就营造了这样的一个场,一个滋养师生精神与灵魂的场,一个拥有共同学习经历的场,一个让文字在笔尖舞蹈的场。那么,破坏文字美感的拼音君,就请退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