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前20页,想到了新教育的核心文化“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在教师与生活、课程与课堂等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认知上陈大伟教授的理念是与新教育不谋而合的。
新教育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完整性。课堂是教学的中心。课堂变,学校变;学校变,教育变。课堂如何才变?观课议课是推动课堂改革,引起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环。陈大伟教授提出从关照教师生命的角度关照课堂、关照观课议课,对教师来讲,教学即是生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必须有宏大的视野——看到改变课堂对于改变生活的重要性,即具备“改善生活的实践观”,进而深刻认识到改善生活必须从改变课堂开始,并由此抵达成长创造的幸福!
如何改变课堂?说说感受最深的几点:
1、提高教师的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到改变课堂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现有落在“听课”和“评课”基础上的的教研方式,课堂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不能有效改善教师生活。观课议课立足于“算”的有效性,追溯了“用”——“听”——“议”——“观”的关系链条,形成和构建了以观课议课来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观念和操作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师不愿上公开课的状况,进而改变整个学校的教研生态。
2、课堂研究的动力来自于教师高度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认识到工作的意义,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担当,对自己的课堂有不懈的追求才能有课堂研究的动力。当然,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批评容易建设难”评课主要是批评,议课则定位于建设,是一个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无论是观课还是议课都需要我们有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使命担当,唯有如此,在观课议课的道路上才能行久致远。
3、创造性是追求幸福的真谛。
重复性生活只是生存,创造性劳动才是智慧生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议课是从这一课出发,通过对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者充分发挥教学想象力的前提下,探讨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因此,多角度多维度地理解和发现课堂,进而寻求不一样的“和谐共生”课堂效果才是议课的题中之义。
创造性教学不只是教师的生命体验,更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产生生命共鸣体验的课堂。我觉得这里和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着相同的交汇点。理想的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与此相应的是我们议课也必须立足于帮助教师创造幸福生活,充分尊重教师创造性实践的专业自主权利。
以上是浅薄之见,谢谢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