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很痛,流着泪蹲着码字;
我听到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培养一种习惯?”其实人们真正应该问的是:“需要多少次才能形成一种习惯?”也就是说,需要重复多少次才能让一种动作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
就习惯的培养而言,不在于时间长短。不管你连续做了21天,30天还是300天,重要的是你这种行为的频率。你可以在30天内做两次,或者200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频率。你当前的习惯已经在重复了数百次(如果不是数千次)之后被内化了。要养成新习惯需要同样的频率。你需要把足够多的成功尝试串联起来,直到这种行为牢牢地嵌入你的头脑中,使得你超越了那条习惯线。
在阅读《掌控习惯》这本书之前,对于习惯养成,我是坚定的时间论支持者;虽然,我并不认同所谓的21天论,或是30天、90天论,但是,我认为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有助于夯实我们的习惯基础。
我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古川武士的习惯论,他的三段式习惯养成方式,以及通过习惯类型,和时间相关联的方式,以及我本身的习惯养成经历,所以还是比较认同的。另一方面,从我学生时代开始践行的运动微习惯,以及成年后跑步习惯的践行,似乎都能够证明,习惯的养成,和时间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而且,作为一名普通人,非那种自律自控力超强的大牛,想要养成一项习惯,自然会关注时间,毕竟每次坚持都需要消耗意志力,每一次可能都会经过天人交战,有一个期限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习惯成自然,当然我们更乐意接受。
直到几年前,一次职业经历的变化,让我对习惯养成到底是时间在起作用,还是频率在起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正确的理解。
13年,裘叔跳槽去了一家外资咨询公司,担任职业培训师,这对我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次巨大挑战,毕竟我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多少培训工作经验,可以说,这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过去在企业中,给员工所做的那些入职培训,在这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3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过去2个多月,本质上我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和提升,领导也和我说的很清楚了,如果剩下的1~2周时间,再不能承担起一门外训课,我也就可以和公司说再见了。
不知道的,或许会认为,一门外训课,怎么就会那么久都搞不定啊,裘叔你是不是不适合做培训啊。其实,我也是有苦自己知,公司外训课除了一个标准课件PPT外,什么讲师手册,什么讲义,都是不存在的,老板也不会告诉你,我希望你呈现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情况下,我要如何去猜,尤其是,这还是一门为期3天的外训课。
所以,前面2个多月,屡次过课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的2周,也算是豁出去了,反正也没啥退路了,所以在申请参加了老员工的一场现场课后,回来就开始研究录制的视频,将所有的现场讲解转为了讲义,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了修订,在得到同事和上级内容上的认可后,就开始了备课。
上班时,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会议室里,对着PPT模拟授课;下班后,一个人回家对着镜子,手持激光笔,模拟授课;等我能够脱稿后,我开始邀请同事扮演学员听我分享,甚至请我父母、老婆扮演学员,来听我分享。
就这样一遍遍的反复讲,1周时间,3天课程的讲义,我大概练了不小于100遍吧;可以这么说,什么内容在哪张PPT上,哪张PPT后面是什么内容,都已经完全烂熟于胸。自然,在公司最后的期限里,我顺利过关了。
第一次,一个人出差到客户公司,面对一群总监级以上的高管,整个课程游刃有余,清晰流畅,完全是手到擒来。事后想想,这其实和古代的庖丁解牛、卖油翁是一个道理,唯手熟尔;这些习惯的养成,频率绝对是在其中起了大作用的。
所以,时间周期并不是主要的,时间,也只不过是将频率拉长了而已;如果我们想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我们的习惯,增加行动频率,才应该是我们的最优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