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表姐一起去看了流浪地球。表姐迟到了20mins,估计是因为开车来的时候推进器的火石没有到位。
大刘故事打底,好莱坞特效班底加持的这部科能幻成为开年爆款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我们同样也嗅到了隐约的忧虑:特效不是问题,怎样讲故事才是问题。《三体》的影视化并不是越往后等呈现效果就越好,它需要对的讲述方式,对的接受环境。
这部电影没把大刘的故事讲好:地上的部分处理得很好,天上部分处理的则是一塌糊涂。就算是把“两个小时电影的细节呈现量跟4万字的小说没法比”考虑进去,效果也不尽人意。
影视作品要是想的话,是完全有包容无限细节的能力的。
举个需要迁移的例子:我是一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不内向,但不愿意进行不必要的交流。当我需要打印脑图(Mindmap 思维导图)的时候,楼下有自助打印机,楼外临近的超市有打印店。但自助打印机像个神经病似的,还是经常发病的那种。我宁愿去自助打印机多看几次,也不愿意推开宿舍楼门去打印店。为什么?(因为我懒)
因为,自助打印机它能给我呈现的情形数量,顶多是种,要是坏了就提前终止,变成
种,复杂度更低。但要是去了打印店,一路上——打印店里——回来的路上,你要接受的信息复杂度远比这个高得多:宿管阿姨在和刚出生的女儿微信视频得笑容,她拿手机的方式是不是和每个家庭里妈妈的同款的手势,老板熟练操作电脑养成的筋肉技巧,排在队尾又很赶时间的同学的神态,提前预打印的同学过来确认身份认领打印品的流程,流程是否严谨等等。你可以说这些没必要去在意,但你选择不去在意就是选择不去在意生活。
好,思路拉回来。我想说论证的是,视频这个东西,是真的可以包容无限细节的,它之比真实世界少了嗅觉和触觉这两个维度的感触。但它仍能做到。
由于我们晚了二十分钟,所以编剧和导演有铺垫的情节可能被我们给错过去了。我依着我看到了的去吐槽。可能会失去客观,但我觉得失去的客观量不会比狂热吹捧者给不合理的地方强行做阅读理解的多。
1.空间站上的俄罗斯人和吴京一起出来的动机不强。他先是莫名其妙地出来,再是莫名其妙地走在了前面(抢在带资进组的角色前面,不是等着做铺垫吗),然后Moss的防御机制莫名其妙的就只有一次,搞了毛子之后就不搞吴京了。#这个之前应该有铺垫,在那20分钟
2.Moss这个拥有强大算力的、自然语言处理如此智能的、能纵横整个空间站的SuperAI竟然会被一把火给烧宕机。你想搞死一台电脑,你烧它显示器干啥,人可以不要脸,人工智能也可以,都死不了,甚至还能占点便宜。存着一千万受精卵(无关思考:这个受精卵是要都带优质的受精卵吗?为了完整的恢复人类文明是不是得带点能生出来畸形胎儿的受精卵?),100000000条DNA完整序列编码的人工智能的数据存脸上吗?支付宝的核心数据猜想都会在防核弹级别的山洞里吧,我甚至都觉得卫星上都会有备份,因为它关乎着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那几样东西。更别提你这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空间站的总控AI的代码和数据了。
3.影片中的数据能不能别那么整,就算它就该那么整也改一改。一千万受精卵,100000000条DNA完整序列编码,一把火?嗯?
豆瓣上还有影评提出“在可控重核聚变都实现的年代,自动驾驶竟然还没普及,还要人开着车去送火石”。这个怎么说呢?灾难是骤降的,我觉得自动驾驶算法是不能在经过灾害盘了一圈后的地球表面愉快地驾驶的。就算喂大量数据去训练模型,也没人去执行那么合理。行,您说那个时候的科技可以秒速对复杂地表建模,光速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行,那您再来说说,不开车了还怎么讲这个故事?
由此便又能生发出一个感慨,感慨信息工业革命比机械工业革命来的晚。不然,在汽车刚出现时就完全不需要人去操作,我们会少了很多题材的故事。那很没意思。
智能完全就是想象的反义词。
以后越来越智能,就怕越来越没故事可讲。最后一个故事应该是最后一批程序员玩脱了写出能写人工智能代码的人工智能的故事。
以上。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