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期行业漫谈分别探讨了连续剧网播市场的下滑趋势,和视频分账规则能够支撑的剧集体量。
连续剧网播拐点已至?| 行业漫谈 #1中,连续剧网播市场的下滑趋势引起了业内的共鸣,和大家主观感受一致。下滑趋势在二季度是否会有逆转,很快会有答案。
分账:大体量内容玩不转?| 行业漫谈 #2中,《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即使针对最新的分账规则进行优化,分账金额也远不及成本。而文章结尾的调查中,大部分参与者认为3500万的分账金额无法覆盖12集的《无证之罪》的成本。如此看来,以当前平台的分账力度来支撑稍大体量的内容仍显困难。
无论分账、版权采购、还是自制,虽然内容获取方式不同,但平台都是通过付出成本来获取内容,并期待内容带来会员、广告等收入。
预判未来三种模式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分析平台的运营状况。爱奇艺的成功上市,为我们深入理解视频平台的运营提供了绝佳的观察窗口。 抛开“会员高速发展”、“亏损”等常见标签,我们换个角度看爱奇艺的上市财报。
以用户使用时长为基础解读解读奇艺上市财报
用户使用时长(用户的时间)是视频平台争夺的终极稀缺资源,反映了平台用户的使用价值,是平台持续创造会员收入和广告收入的基础。
爱奇艺上市财报显示,平台的日均用户使用时长从2015年的170万小时增长到2017年的300万小时,平台的用户使用价值快速提升。
分析与用户使用时长相关的平台收入和成本,我们可以计算单位用户使用时长平台产生的收入(不含版权分销收入)与平台负担的成本(内容与带宽成本,不含其它成本),进而观察在用户使用时长增长的背景下,单位用户使用时长,爱奇艺获取的收入与付出的成本的变化趋势。
过去的3年,用户每使用一个小时爱奇艺的服务,两者的变化趋势喜忧参半。
喜的是平台变现效率几乎增长一倍:用户在爱奇艺每停留一个小时,平台获取的收入从2015年的0.08元增长到2017年的近0.15元。
其中每小时用户使用产生的会员收入,从不到0.02元,增长到0.06元,源于付费用户的迅速增长。
注:不含内容分发收入
同时 ,平台很好的应对了会员增加对广告收入的负面影响,单位用户使用时长的广告收入也保持了稳步增长,从0.055元增长至0.074元。相信中插广告的普及,综艺爆款的招商都功不可没。
最后,单位使用时长产生的游戏分发等其它收入,保持了基本稳定。
与用户使用时间相关的收入接近两倍的增长反映平台变现率的提升。
但令人担忧的是,单位用户使用时长的成本过去3年不降反增。
随着手机屏幕分辨率的提升,网络速度的增长,及OTT盒子、智能电视的广泛使用,单位观看时长对应的流量消耗大幅提升,爱奇艺能够维持单位使用时长带宽成本在0.02元已属不易。
但在用户使用时长接近两倍增长的背景下,单位用户使用时长的内容成本不但没有摊薄,其近两倍的增长令人瞠目结舌。
注:不含研发,销售等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时间)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内容成本侧完全没有体现,内容成本效率反而减半了。
其中版权采购,尤其是连续剧的版权采购无疑是罪魁祸首。
爱奇艺2017年的内容成本是126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72.6%。相对2015年的37亿增长近90亿。
增量的大头(66%)来自版权内容采购,其中连续剧作为平台内容采购的重点,贡献了最主要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分账内容的分成支出增长绝对值,远大于自制内容成本增长。
在用户使用时长接近两倍增长的背景下,单位使用时长成本连续两年大幅增长;成本效率不断下降严重拖累了爱奇艺的盈利能力。
相对其它没有显性财务压力的视频平台,笔者认为爱奇艺在上市财报中展现出的运营效率已经代表了行业较高水平。
视频平台会继续补贴连续剧内容生产吗?
如下图所示,最近三年,视频平台逐渐超越卫视,成为了连续剧版权的主要买单方。
过去的几年,平台及背后的资本在战略层面投入连续剧版权战场,支撑平台获取用户,发展会员,抢夺用户时间。
在三大视频平台皆亏损的的背景下,2018年优爱腾三家的版权预算仍然分别达到 300亿、 100亿、250亿。 由于多个平台相对同质化的竞争,单部剧集版权的损益考量,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放弃。
行业参与者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爆发机遇,尤其是手握“头部”内容的版权方,成为平台追逐的对象。
平台对头部内容版权的追逐,客观上也推高了连续剧的采购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艺人的“天价片酬”。
片方的收益在播前,甚至制作完成前已经得到锁定,最终的播放表现如何,对片方的损益无实质影响。
平台及背后的资本,事实上以输出“带溢价确定性”的方式补贴着连续剧行业。
当连续剧版权采购价格上涨碰到线上播放表现下滑,即视频平台的内容采购性价比不断走低,平台输出“带溢价确定性补贴”的意愿和力度,是否能够持续?
如果平台的采购逻辑发生变化,版权采购、自制、分账的市场份额,将如何变化?
苦日子在后面 -提升效率迫在眉睫
事实上,视频平台,尤其是有显性财务压力的平台,内容采购上已经趋于理性。
早在2017年爱奇艺iJOY悦享会后的采访中,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透露,爱奇艺2018年的内容投入将超过100亿元,相对于爱奇艺上市财报中17年126亿的内容成本,没有增长。
而搜狐CEO 张朝阳更曾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2018年,几乎不会进行外部授权内容的采购。
连续剧即使仍是视频平台最重要的战场,其战略地位随之用户时间转移而相对下滑不可避免。
当短视频成为腾讯不能输的战场,微视能不侵占本属于腾讯视频资源吗?当短视频“已占爱奇艺流量一半”,连续剧内容投入增长的逻辑仍然成立吗?短视频大号是否会取代部分“头部大剧”,成为平台“不计成本”获取的对象?
反馈到内容供给端,可以预见,连续剧整体利润空间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挤压:非绝对头部内容通过版权采购获得“确定性补贴”的难度增大;能够通过自制模式获取“确定性补贴”的片方的利润空间将受限;越来越多的内容将不得不进入分账模式 - 片方收入播前没有确定性保障,收益直接与播放表现挂钩。
版权、自制、分账“三分天下”也未可知。
新上线剧集播放表现下降与内容成本上升的矛盾不可持续,无论播放表现是否能够逆转,控制内容成本必将被平台提上议事日程。
即使绝对头部内容仍然可以获得获得带有理想溢价的确定性补贴,“绝对头部”定义将更加苛刻,符合条件的作品数量量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当“补贴”力度减弱,内容生产、变现效率的提升将变得空前紧迫。
用3500万做出600分钟的《无证之罪》,“不够成本”也许不再是个选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