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复习之一
《颜渊篇》位于《先进》之后,进一步展开说明“先进”弟子之学。仔细品味,会发现《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在构思上面参考了上论的《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篇。但这里是从弟子为学或入仕的角度切入,所以又有所不同。
皇侃注曰:“颜渊,孔子弟子也,又为门徒之冠者也。所以次前者,进业之冠莫过颜渊,故《颜渊》次《先进》也。”颜渊是孔门最优秀的学生,他的学习成就代表了孔门的最高水平。我们以颜渊的为学,来贯通整篇的脉络,看夫子教学的终极期望与目标。
唐文治先生曰:“凡仁义礼智信五德,参互错综于一篇之中,仁为之主,义礼智信为辅。其义理若不相蒙,而实相贯也;其文若不相联,而实相间也。呜呼!圣人之言,广矣大矣!圣门之文,奥矣妙矣!”孔门学问广大深奥,而以“仁”为主,以“义礼智信”为辅,穿插贯穿在这一篇之中。
为什么说“仁”是孔老夫子的思想核心?
《论语》一书共11700多字,而“仁”字共出现107次,不仅因为出现次数多,关键在于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颜渊篇》共有24章,主要是孔子与弟子以及主正者讨论“仁”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孔子与时人以及弟子讨论“内圣”“外王”这两个问题的重要篇章,尤其是对于“仁”的讨论。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而展开,“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处于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义。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说:“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出“仁者,人也。”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于“仁”的思想,在孔子还提出“刚毅木讷,近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答樊迟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从孔子、孟子对于“仁”的讨论里面可以看到,都在强调“仁”之所以为人的那个特质,以及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关顾理解别人的需要,进一步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一个深刻内涵。
本篇开篇,夫子告诉颜渊的是“克己复礼为仁”,可谓是关于“仁”的终极答复,而且还从“礼”的实际操作中,提出“四勿”的具体践行方法。目的就是提醒人们,在“礼”的行持过程中,如果能回到内心去体贴到“礼”的背后,其实有一种相互关待、彼此体贴的情感。这样,“礼”就从外在形式的“礼”,变成了内在生命化的“礼”。也就是说,我们在行持“礼”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引发我们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的情感。有了这样体贴关爱的情感,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沟通的可能性,彼此距离就能够拉近。所以这个“礼”的行持,就会跟彼此的生命、跟自己的生命,都息息相关。
夫子从形式化的礼乐,从礼坏乐崩的时代,深刻地挖掘出“礼”背后那种“仁”的内涵,提醒人们可以活得像人,让整个社会的文化秩序跟政治秩序,以及内在的生命秩序都能够一体地建构出来。所以,孔子关于“礼”的思考,其实是他思想的起点;“仁”,就是他思想的核心。
孔子为什么要与弟子讨论“仁”呢?
孔子为什么跟弟子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因人而异地、谆谆教诲地讨论“仁”的内涵,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个人可以活得像人,让这个社会的Z治秩序、社会秩序能够重新地建构起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有这样一批信仰孔子学说的弟子,跟着他汲汲营营的、栖栖遑遑地、非常深刻地去探讨、去学习“仁”,并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把它实践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b334cf46bc983c8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7eee5869808cd5c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