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中级十一期坚持分享第362天光山心协小屋坚持分享第181天
1980年之前的芝加哥中学体系是一个很封闭的系统, 黑人去黑人的中学, 白人去白人中学,社群之间没有什么融合。 为了打破这种的情况, 鼓励社会流动,芝加哥政府推行 “ 自由择校 ” 计划:家长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区域内任何中学入学。 这个新计划一出,有 50%的学生依然选择上家门口的学校,而另 50% 选择加入 “ 自由择校” 项目。当然,好学校的学位很快就供不应求;为了公平起见,教育局采用了 “彩票抽签” 制度, 也就是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就看运气吧。 芝加哥教育局的这样一个措施,造就了社科学者往往可望而不可求的随机样本: • 实验组:加入了“自由择校” 项目,并如愿进入好学校
• 对照组:加入了“自由择校” 项目,“不幸” 没能进入好学校他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 “学校类别” 是否显著影响这些学生的 “学习成绩”。 Y = f(X)
考试成绩 = f (学校类别)
出于研究伦理, 社科研究一般不可能设立对照组和试验组;简单的说,我们不能把人当作小白鼠, 想让它们吃什么药丸就喂什么药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