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以表皮区分,有两种。
一种,表皮有疙瘩,软刺。平时说的顶花带刺,就是这种。不要小瞧了这刺,可是身价的象征,代表鲜嫩水灵。常买菜的人,挑黄瓜时,带着挑剔的眼神,一瞟,撇撇嘴,不满意的嘟囔一句:都老的没刺了,谁要?嫌弃的走了。
一种,表皮光滑,无刺,是从国外引进的。青脆可口,水份多。运输中,格外小心,稍有磕碰,嫩皮就破了。如同细皮嫩肉的脸蛋 ,有了疤喇。
很早就有黄瓜。陆游的诗为证: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廖廖几笔,黄瓜丰收,农人忙碌,村女悠闲采花,一派喜悦场面,很有趣。
黄瓜老少都爱吃。牙齿好的,整根吃,咔咔嚓嚓,几口下肚,解渴解饿。牙齿不好的,切丝,香油,食用盐,酱油,几味调料一拌,配着米粥吃,清爽舒服。
我的老家,房前屋后,有块地方,就种了黄瓜。夏天,一垄垄黄瓜秧,叶子碧绿,黄花可劲的开放,蝴蝶结伴,飞来飞去。小黄瓜或藏在叶间,或躲在藤蔓后,害羞似的,不肯大大方方露出来。等几天,经了阳光雨露,黄瓜这一处,那一处,直溜的,弯腰驼背的,粗的,细的,都比赛似的,展示给人们。惹得人们惊喜的说:瞧瞧,啥时?又长了几根大黄瓜。
有一阵,人们吃到黄瓜,有苦味,不高兴,就瞎猜。你一句,我一句,人多嘴杂,就有了一个版本:黄瓜和苦瓜,关系不清不楚 ,长出的黄瓜才有了苦味。黄瓜有苦说不出,只能生闷气:她大爷的,瞎扯蛋,造谣生事。我清清白白,随便你们说吧。
现实中,没有科学依据的谣传,确实挺多。
后来,专家看不下去了,辟谣:黄瓜苦,一方面与黄瓜的栽培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黄瓜中含有苦味素,是葫芦素C,这种物质存在黄瓜秧的整株中,包括黄瓜肉里。这下,黄瓜不苦恼了。
我家乡河北,与黄瓜有关的故事,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是这样: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黄瓜架下,放盆清水,夜里十二点后,牛郎织女就映在水里,能听到她们讲瞧瞧话。
我十二岁,听村里的铁蛋讲这件事,深信不疑。七夕这天,我们约好,在自己家,偷听神仙讲话。
十点多钟,夜色渐浓,天气闷热,蚊子嗡嗡在身边叫,我望着盆里的水,眼皮越来越沉,倦意袭来,我想还要等两个来小时,先睡会吧。我进屋,钻进蚊帐,躺下,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天亮了。
隔了一天,我碰到铁蛋,问他:那晚听到牛郎织女说话了吗?他挺着胸脯神气的说:嗯,听到了。我又问:她们说啥了?他抓抓头,皱了皱眉,眼睛望着别处,想一下说:织女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啊。说完,生怕我再问别的,像兔子似的连蹦带跳,跑远了。
听了他的话,我一下对牛郎织女这件事,失去兴趣。原来,神仙也和我们父母一样,说同样的话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