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无法被衡量的。”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摄影丨黄吟卿思
1.
曾经在读书时,我曾产生过这样的困惑:如果我是书中的主角,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一辈子,这样看似丰富却依旧可见的一辈子,如果我能够提前预知到这一切,如同看书这般,我是否会后悔,或遗憾?
随即我又想到了历史,以及历史中的那些人。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指向了非虚构,这也就是说,这很可能就是那些人的一辈子,活生生的例子。
可惜的是,好像只有那些有伟大成就的人才能被历史铭记,而关于普通人的记录是极少数的,再加上各种渲染,以及那个时代的需求,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并非是全部的事实。尽管现在人们解读历史的视角越来越多,可依据的也不过是事件所推导出来的某种合理的解释而已,至于具体的,和真实的,以及全部的内容,我们却是没有机会再认识了。
当然,还有更鲜明的例子,那就是身边的人,老一辈,上一辈的人,又或是青年早夭的,这些大可以从旁人,他们的亲人,又或是亲眼所见,去提取关于他们的信息,这算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生命了。
可是从身边感受也好,从他人那聆听他们的事迹也罢,普通人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又或是他们的结局,怎么可能符合年轻人的想象和期望呢?极少数吧。
所以,关于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一直想,不停调整,既想将现实和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但同时,内心又隐隐觉得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也许是我太贪心了,我应该知足的;也许是我太年轻了,我应该认识到自己只是普通人的一员;又或者是我太理想化了,可能过几年也许不用几年的时间,我的想法就又变了。
现实不就是这样吗?关于童年的梦想,关于过往的理想,又或是每年立下的目标,我总是在变化着,不停的改变方向。
实际上,如果你现在问我究竟想过怎样的人生,我可能什么也说不上来。
好像就是这样,尽管我可以想象,无限遐想,但现实会变,人会变,心会变,这种变化是我所预想不到的。
这一路走来,我为什么没能坚持的走下去呢?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还是在遵循内心的选择,又或者从某一刻起,我动摇了,我动心了,我对其他的未知的可能,我对其他的事物的期待,以及我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等种种原因,好像就是这些,如此不确定,我也就随波逐流了。
多的是无奈,多的是贪心,多的是不确定。
面对这世上的种种,我始终无法交出能够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又或者说,我不甘心,不甘心只能选择这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
如此丰富的人生,如此多的可能性,我却只能选择一种,就像我只能做自己,只能像现在这样生活,这是何等的匮乏和单调啊。
2.
时间截止到25岁那年,我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那一刻,我感觉心里好像缺失了什么,很重要的一块缺失了。
也是在那一年里,我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未有过的认真,不局限于思考的思考,不局限于现实,不局限于他人的眼光,而是真真正正的第一次认真的审视自己。
我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生命只能这样度过,只能平平淡淡一辈子,又如何?
就像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很多很多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是这样过来,然后离开,我为什么不能是这样呢?也许,现实就是这样,只不过每一个人都觉得别人不是这样,又或是只觉得别人才是这样,而自己不是,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一样的。说到底,我们都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中,而是自己活自己的,每个人都如此。
即使有时我们请教别人,或别人要求我们如何,又或是受限于诸多条件,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有许多可以选择的空间的,不是吗?只要我们想,认真的想过,从来都不会没有选择的,甚至即使没选择,我们也依旧可以换一种观点、态度去面对。
不过,很快我又妥协了,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归根结底,我们所能做的极其有限,我们所能选择的也只是每一个选择的当下有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已。不是吗?
人力有穷时,很多事物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兴许这一种也并不令人满意,但令我们满意的从来就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结果时的感受。这个才是真的,于我们而言,这个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若是抛弃这种感受,话说无论是什么结果,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若是不顾及感受,那么我们所谓的活着,又或是选择,又或是命运,又或什么结局,何必在意?
所以,对于个人而言,重要的从始至终都是感觉啊。
就像某人说的那般:“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的所思所为,我们认为它们有效,它们就有效,这取决于我们的估值。”
好像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突然醒悟过来了:其实无论哪种结果都不会百分百让我们满意,但这同样并不阻碍我们从一种结果中感到百分百的满意。
是的,知足常乐,是的,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的,我们无法永远活在别人的心目中,我们也无法成为别人,我们只是自己而已,但于丰富而言,丝毫不影响人生的丰富。
说到这,不由得想起李诞和韩寒的一段对话:
——李诞:书这东西,是不是一辈子都看不完了?
——韩寒:看不完。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李诞:如果哪儿都去不了,还怎么培养国际视野?
——韩寒:一个人的眼界,倒不是看他能去多远,而是站在原地也能看得很远。
……
其实,就人生的丰富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人生有限,有且只能每次呈现出一种状态,但有些事不必亲历,有些地方不必亲至,有些东西不必亲眼看到,还有很多很多也不必是非我不可。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往往容易高估或低估了自己,说是高估即认为非自己不可,说是低估则认为什么也做不了,其实不是的。
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活在了一种可能性之中,我们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面,尽管它并不见得被所有人看见,但我们知道,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与所有的可能性是一起的,我们只是做了自己的选择而已,别人也是一样的。
我们虽只经历一种人生,但我们却可以不止看见,收获,还可以经历,想象,感受它们,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很多方面去不断丰富自己,比如读书,电影,又或是音乐,绘画,又比如交谈,思考……谁说,这仅仅只是一种丰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