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多少主要取决于自己
最近似乎到了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这半个多月来很仔细的回顾了过往27年的经历,也略有一些感悟。感谢知乎在这个时间点推送这个问题给我,让我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我出生于一座湖北省的三线小城市,2008年从XY32中考入了XY四中。回想那个时间点,仿佛自己已然成为了人生的主宰者,不敢奢望北清这样的名校,但是总觉得武大华科还是有机会的。
高中之后自己理科完全没有了初中的那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感觉,再加上早恋,最终2011年高考也只考入了一所武汉的双非高校,近些年已经升到省内一本,排名据说有所提高。
想分享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下双非学校到底”不堪“在哪里,也想舒缓一下大家的压力,以不至于过分的焦虑。
故事一:
2011年10月,结束了军训后,坐落于汉口的我和同校的死党,约好了一帮大家的同学,趁着周末出发探索武昌的高校。
第一站是武汉火车站附近的一个独立学院,下午大家六七点一起逛操场的时候,一个劲感叹这才是我们想象的大学生活:情侣们三三两两的散步约会,还有些可能是社团的学生聚在一起吃小吃喝饮料其乐融融,整个400m操场上目所能及很难找到安静聊天的位置。校园里道路上,人气远超过我们学校,热闹而彰显的青春的氛围。
另一个让我们羡慕的是图书馆里空位挺多,根本不用占位,回想一下自己学校宛如自习室的图书馆,忍不住说母校几句坏话。
第二站是在南湖附的一所学校一本学校,南湖苑的隽秀实在是让我记忆深刻,以至于之后选择了这里作为自己研究生的考点。但是觉得绝好的天气,校园里没几个人实在是浪费,看了一眼密度又胜过我校的图书馆,真觉得当地的学子不知道珍惜秋日暖阳。
故事二:
在学校里,自己的英语还算不错。毕竟整个班上,能跟外教正常对话的实在没几个,也会滋生一些不切实的自豪感。为了维持好自己英语好的”人设“,自己真的是花了大半个学期准备英语四级。当时的目标是考过550分,参加口语考试。
那天2013年3月1号,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那天出分。很遗憾没能如愿,只考了539分,不过班级前3,,学院年级前20,让我好像也没那么难受。有一个同学在街道口附近的一所理工类211就读,发了一条QQ说说,大意是自己没考好,求安慰。当我小窗口询问之后,她却告诉我自己”只“考了”600多个零头“。当确认了她的分数在班里也并不算拔尖之后,我真的是有点怀疑人生。那天晚上有感而发写了篇题为《英语四级》的日志,里面的几句总结,我觉得对于自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给自己的定位,一定要放在全国近千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而绝非是一个班的二三十人。在我们为自己没有取得好成绩尔而开脱的时候,有多少本就比你强的同龄人正在毫不停歇的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目标而冲击?
我们的竞争对手永远不止看的见的身旁的同班/同校同学,而是整个这一代的同龄人。
故事三:
万幸,准备了几乎一整年,2015考研成功,顺利入读一所广州综合类211高校。来到校园几个月后,我发现了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也经历了太多之前不敢想像的体验。
首先是路边的海报。本科期间,海报有六成是考研,三成是考公,在小角落里也能看到剩下一成的托福雅思;来到这里,五成是雅思/托福语言,两成是留学宣讲,考研考公只占剩下的三成。
同年十月份,正式入学不到两个月,有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在双鸭山大学进行讲座,班上分到了不少入场券,半数以上的同学都有机会去。那天我坐着校车来到双鸭山南校的礼堂里,人生第一次听到全英文的学术讲座,虽然甚至连10%都听不懂,但那一刻了,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最后17年拿到奖学金,第一次跨出国门,见识到了电视/电脑里的世界。这在我的本科学校也是几乎没有可能的。
以上三个故事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到这个问题。双非大学跟211相比的确会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绝不是在课程上的差距,毕竟同济版的高数风靡大多数高校;更多的是在环境,氛围,机会,以及视野上的。而这些差距具体有多大,就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了。
如何在没那么良好的氛围中保持自己,如何最大程度的抓住范围内的机会,如何主动的走出小圈子敢于把自己跟所有同龄人一起比较,如何尽可能地增强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但是真的也不用妄自菲薄,自怨自艾,我们双非又怎么样,只要敢于正视显示,我们依然有机会有能力做的更好。
实习、考研、出国这些道路都还敞开着门;预期担心双非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会有多大的影响,还不入努力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多赢得一些比”双非“更耀眼的标签。
以上是我的几点拙见。我本科毕业于武汉的双非普通一本,硕士毕业于广州211综合类高校,专业是薪资水平可怜的传统行业——食品科学,曾连续、完整地参加了两年秋招,先供职于湖北中烟,之后又很不安分的跳槽来到玛氏箭牌糖果(Mar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青年记事。无需内疚与自责,你不是唯一困惑的人。在这里与你分享我们的成长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