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工作后,要不是自己辞职,要不是被辞退,总之每份工作都干不长,后来把这些经历放到一起来,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被别人骂过一句话:“怎么那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甚至还因为这和客户打了一架。
也许很多人会有疑惑,这样一句话我们有时也会听到,为什么他总是那么大反应,并且因为这导致了辞职,或者被辞退的结果呢?

事实上在他非常小的时候,爸妈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标准也高,做的很多事情如果不达标,就会被家人骂,而印象非常深的就是“你怎么那么没用”。事实上,在其后来的生活工作中,这句话就像一个引子,一点就爆。
但当时那是父母啊,自己能怎样呢,只能听着,听着听着就开始想也许我就是没用吧,于是混到了高中毕业,家长怒其不争,更加失望,特别看到其工作换来换去,认为不上进,矛盾冲突不断。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影响也更大。
所以,父母,请切记,我们的嘴都是“开过光”的,特别对于小一些的孩子,我们说对方什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会有强烈的认同。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只是随便说一下而已,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只是开个小小的玩笑,也许有些根本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话去描述,也许……
但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呢,这恐怕不仅仅是从说了这句话当时的效果来看,而是要从长远来看。为何这样说的,因为很多人会说我说了这些孩子不就去写作业了吗,我说了这些他不就乖乖的去做事情了吗,好像我们必须通过这些打击孩子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长远来说呢?
一个小时候总是遭受语言打击的孩子,一个小时候不被家人认可的孩子,内心也总是对自己不接纳的,是不自信的,也是很容易用回避来解决问题的。

但想一想这真是我们希望的孩子的样子吗?
网络上有一个公益短片,说的是对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孩子做的采访调查,在视频中提到了一些对伤害比较大的词,比如“废物、猪脑子、丢人、是人都比你强等等”,而孩子正是把这些语言变成了一个个武器,举起这些武器,伤害了别人,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希望我们家长能把这些类似的语言转换一下。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把“你怎么那么笨呢,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转换成“其实这次考试某科考的还是不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科(没考好的)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调整”。
比如孩子做错事了,把“你看人家小明多优秀,看看你,”转换成“这次错了也没关系,我们看看错在哪里,下次可以如何做”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定要揪着孩子错误不放,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后面该如何做,遇到类似事情,以后学会如何去解决。
当然如果真的不知道说什么,那就少说,多倾听,做好孩子背后的支持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