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参加一位朋友女儿的婚礼,超凡脱俗的现场感,美妙的爵士音乐,温馨的感觉让人产生更多的回忆。最开心的还是小朋友:Kelly and Samuel;两个小朋友的话痨模式一直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通过交流,我们也了解到,原来Kelly姐姐也是很早就睡觉的,一般情况下也是9点前入睡;洋洋还是比姐姐迟一点。小姐姐很聪明,普通话讲得很溜,思维很清晰,表达很准确,相比之下,洋洋还是略差一筹;估计也是与男孩子与女孩子的语言、心理发育有关。两个小朋友的对话总是让人感觉到很多的童真。是不是越早睡的孩子越聪明?
今天的心情还是被《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利用午睡前的时间,看了半小时,很多镜头都还在我的脑海里飘浮。
书中摘录: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都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费曼能对世界的事物一直保持如此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他的父亲功不可没!一个开放式教育的父亲,虽然是将自己要成为物理学家的愿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但是,他不是粗暴地让孩子去接受他要求的东西,而是通过非常有趣的方式,让孩子感受更多有趣的背后想像,刺激了未知的欲望!这也是我们陪伴中缺乏的东西。
其实,回想目前现在的自己,对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到底是我们教育的错,还是我们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教养的迷思》里面直接提到学校的教育比家庭教育重要一百倍,甚至考虑可以忽视家庭教育;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本能获奖的著作有些不可思议。从费曼的陪伴过程,他的父亲每周给予他1-2天的时间去陪伴,却激发了他如此激烈的好奇心,他的回忆录里面没有提到学校给予他的影响,却提到13岁的他去借《实用微积分学》时被图书馆管理人员耻笑的经历,然而也没有阻止他对知识的热爱、迅速吸收、精通;甚至为他的妻子所患疾病都阅读了N本医学书籍!
这些都是兴趣所致,兴趣、好奇心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如何让孩子保持这样的强烈的好奇心?我觉得保护尤为重要,更需要深入的引导。
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父母的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46800/91720c32e2705e0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