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图片上传失败...(image-af3fbc-1512782727160)]
从抽象(概括)到具体,其实是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的,抽象需要具体来解释,具体靠细节支撑:细节越多,大脑越当真,那效果便是,好似真的在眼前!
古人写诗,题目就是抽象层级的主题,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读者看了题目心里便有了对内容的预期,果然,诗人接着便给你呈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小说里这样的手法比比皆是,鲁迅写孔乙己的一段里:“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最后一句就是解释前面那些短衣主顾怎么个唠唠叨叨纠缠不清。你看了便知,这些人果是个麻烦难伺候的,这全是从最后一句感知来的。
这跟动感有什么干系?你莫把动感往小理解,应该把它放大了,这动感不止于动作,不是动作才有动感。汪曾祺里有一段: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画得好不好。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呵,「花是乱的」写的极好极好,画得极好极好!按理说画是静止的,无法像电影表现出刮风下雨的连续动作,是最抽象,也该是无趣的。可全然不是这样,好的画里就有动感,这动感从哪里来,从粗人觉不出的细节来,这种细节不是漫无目的啰里啰嗦的罗列铺陈,而是捡那最要紧的东西写。
比如「紫藤里有风」,何以见?「花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