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入职之后总会在工作、读报甚至日常生活里发掘教育案例,也憧憬未来也能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时常能在别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今天在报上看到一位语文老师谈到自己曾头疼孩子交白卷了。很不幸,在工作的头半年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曾经找孩子的家长谈过,但是收益不大,好面子的家长总是本着“为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在老师心中留下个像样的印象”的态度做或明或隐的掩饰,或是将难题抛给孩子,这样成人与孩子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后来我才知道必须由我亲自和孩子谈心,事情才能有所好转。
报上的那位老师,告诉孩子说:“可能你认为一辈子也用不到这门学科,但我还是建议你了解一下它,也许,你会改变主意。”的确,很多孩子之所以抵触上学,或许正是由于对应试教育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叛,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怀疑是不是让孩子们全神贯注屡试不爽的台词是“这个知识点是要考的”。如果是,应该说,我们的教育是彻彻底底失败了。我想,一个真正出色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应当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让彷徨孤独的人在踽踽独行的时候可以得到慰藉心灵的力量,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获得对生命的体恤。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
不仅是学习,我有时觉得做每件事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行动,明白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才能将所爱坚持到底。时常有学生向我犀利地发问,读文学作品有什么用。我们可以说它是无用之用,它确是我们生命中无法缺少的,一种无形的影响,一种渗透在生命里的人格与品格。比如,善良、宽容、接纳、怜悯……
说的再具体些,当所爱之人站在你面前,你怎样来传达你灵魂深处的波涛汹涌呢?不正是文学的诗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