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呼兰河传》是将近2个星期前看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记不大清楚,更别说写一篇深有体会的总结文。好在今天根据笔记,大致又看了一遍,顺了顺思绪,才把呼兰河的人和事记起来。所以说这个看完书写笔记也是打铁趁热的事,时间久了,忘记就变得自然而然了。书中的细节和故事也许在以后读的书里能够记起一点,但是不足以支撑自己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也或许是有感触的地方并不多,可以拓展的方面就少了。当自己的工作和所读的书之间的联系少之又少,自己的生活呢,也比较平静的时候,读书而激起心中的万千思绪,变得很是艰难。
我想对自己读书和写笔记做一点小的调整。
第一点就是读完书之后些概况,不必担心剧透,纯粹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写完之后再用一句英文总结;
第二点就是读完之后就抽时间写笔记,不再积累着,自己读散文,杂文,历史类的书,写笔记的时候总是特别慢,一本《张爱玲散文》慢着写可以写十几篇的读后感,而一本小说《百年孤独》我只想一篇总结了。根据自己的这个读书脾性,有时间的时候就读小说,没时间的时候就找来一本喜欢作家的杂文集,一点点读,一点点写感想。对于实用类的书,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笔记,把其中的新奇的观点整理出来,在自己忘记的时候,对照着思维导图的图片就全部回忆起来了;
第三点就是在6月把之前积累的书看完之后,7,8月的读书要从自己很不擅长的领域开始,《全球通史》、《文学回忆录》、《查理·芒格》等大部头且很陌生的领域,慢慢读,细细读,重新建立起认真读书的感觉,不仅读而且背,让自己的脑子从之前过于散漫到整理出思维框架来。听起来很是刻板,但是也想尝试这么读读看,自己能不能发现新的兴趣点。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
萧红的传世作品不多,也许是因为她的英年早逝,她的才华还不足以全面展示。但是这些仅存的作品却让萧红成为足以同张爱玲,丁玲,冰心等人相提并论的民国才女,其才识想来是值得人们关注。萧红进入我的视线是因为李筱懿所写的《灵魂自有香气》里写许广平时提到萧红曾多次到访家中,同鲁迅私交甚深,电影《黄金年代》更是将萧红正式展现在众人面前。如果对萧红本人的事迹稍作了解就会误以为呼兰河里的我就是萧红,呼兰河里的生活就是萧红成年后极力摆脱的。
生活在呼兰河的每一个人,都被生活的重重枷锁死死掐住,一丝一毫地放松也不可以。前几章描写的是呼兰河的大景象,后几章开始刻画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和人物。有“我”的至亲,有街边的左邻右舍,有引起全村人关注的小团圆的媳妇,还有悲惨的冯歪。我总觉得这些人与我而言,不陌生,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中国人,在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他们都还在。
呼兰河里最可怜的人就是小团圆的媳妇了。小团圆的媳妇小,模样生得可爱,性格很是活泼开朗,因为不是婆婆心目中温顺任她欺负的小媳妇,婆婆总憋着一股子气,通过夜夜打骂,调教好她,可是这种调教的结果不过是让她走向灭亡,是活活地折磨致死,到死都没有得到一个体面。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许是大家心里对她存有一丝怜悯,竟留下了一个和她相关的念想: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岔五地就到桥下来哭。有人问她哭什么。她说她要回家。那人若说:“明天,我送你回去……”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直哭,哭到鸡叫天明。
再说到另一个受到不公平命运的人 ——冯歪。若是男子生得歪瓜裂枣,工作再不那么体面,结婚生子就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乡村都会有这么一个孤独终老的未婚人,他们都是辛勤劳动而不知为何而劳动,年轻时还有了念想,越老就越不敢想,通常把自己挣来的钱攒着攒着,期待自己的侄儿们能够看在钱财的份上,让他有个体面的归山。可是小说里的他们,也许会迎来自己的希望,就像是严歌苓笔下《梨花疫》的余老头和萍子,他们拼命抓住仅有的获得爱和生活的机会,却被别人嘲弄甚至摧毁,呼兰河里的冯歪也是如此,他的爱人走了,留下了两个孩子:
扔下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看吧,看他可怎样办!老厨子说:“看热闹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份能力,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
可冯歪是个好人,如何定义他的好呢?他承受所有的不幸,只要能够有个活下去的理由,结果呢?
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多好,看了呼兰河里一个个令人难过的事情,故事的最后竟然从一个“失败者”那里看到了生的希望和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