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陆的北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似乎呈现出一个和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类似的单独外部联系网络,这个网络并没有把非洲西部和中部完全囊括进来。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非洲持续了近百年,也是制约区域发展合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打通区域内部市场固然重要,但也要避免形成“煎焦的冻鱼”。
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巨大的发展主体,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教育,交通物流,以及信息沟通上同样能够实现“整体同步”,这为我们构建区域发展合力提供了必要的人才,物质和观念基础。
想要成为“世界工厂”,除了要有廉价的劳动力,还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资本的天性是避险逐利。中国能够抓住全球制造业的历史机遇,除了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还有社会红利--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让外商放心把资本投到中国。当前非洲,除了最南端的南非和地中海地区贴近欧洲的摩洛哥,整个非洲大陆的其他国家,甚至包括埃及,都很难吸引希望西方的工业资本。想要成为全世界的工厂,还非洲还要经历很多重大考验。
为什么不是东南亚国家呢?东南亚也不缺劳动力,且东南亚有东盟,内部协调机制也是顺畅的,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也在东南亚设厂,这也变相的提升了东南亚的劳动力素质。所以非洲有的优势东南亚也都拥有,而且东南亚距离中国近,中国进入高端产业后,很多低端的产业链顺势移交东南亚,可以构建起东亚一体化经济圈,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
因此,非洲大陆打通内部统一市场不应该只局限在简单的经贸来往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在人力资源,物流交换和观念共识方面都统一步调的社会共同体。希望现在的自贸协定会是面向这样的大发展所迈出的第一步。
仅仅从人口红利推断出非洲将成为世界工厂有些牵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种因素,尤其是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加上七八十年代的战略机遇期和坚定的改革开放思想,庞大的中国市场短期内吸引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持之以恒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大量的高中低搭配的人才队伍和工程师队伍,抓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初步工业化到世界工厂的转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