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怀念呐我们的青春啊——翟高泉著

怀念呐我们的青春啊——翟高泉著

作者: 翟高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7:44 被阅读11次

    公众号很久不发文了,很多朋友发来问候,问我是不是牺牲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突然意识到,曾经轰轰烈烈的誓言,突然就变成一文不值的破铜烂铁。

    大抵是最近实在找不到任何可以描述的事物或者人物。与其这样,倒不如从了众人的脚步,回忆一下当初生活了四年的大学(真正的满打满算的日子,在郑州生活的日子不过两年而已)。

    好像在这之前需要和许多人一样,描述大学或者大学生活之前总要来上一段极为煽情的片段。诸如:四年时光如逝,我们在青葱的岁月中走向了社会这所更大的学校,再见了大学的朋友,再见了生活四年的家。又如:四年了,你带给我的不只是伤痛还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不舍。

    对不起,我知道当今的口水文如果配上这样一段文字总会显得熠熠生辉,但是尽管上面两段话是我自己编辑的,但是让它们出现在我的文章中实在是属于败笔。

    尽管之前我的可爱的老师说过文章在平实处升华,在朴素至极的地方更突显真实,做文章需要的是境界,这不仅是天赋,也是人生阅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不过这个话题似乎又扯得太远,很多读者又开始了不耐烦的翻看。

    我只能说,当今手机和网络的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抖音给你,或许你可以不厌其烦的翻看一天;但是如果给你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估计太多不愿意做文章的人来看,仅仅几分钟就要浑身瘙痒。这不仅说明了当今流行的趋势在改变,更说明了文化的形式转变的太快,以至于许多传统的媒介还没有做好打翻身仗的准备,可能就要你告别市场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了。

    闲扯两句以示警戒,接下来进入正题。回忆大学生活好像是我的特长,我擅长回忆,不仅是如诸子百家一般写实风格,记录历史的片段,更能肆意夸大,虚无缥缈的描写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某某形象。之前用了很长的文段把高中很多关系似乎不错的朋友都做了一部传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自认为关系不错的朋友,突然就随着时和距离消失不见,甚至于你只能通过别人的口来了解他们的近况。

    更为可笑的是,有些人尽管在一座城市,也是如陌生人一般在空落落的手机屏幕上看到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时不时的寒暄也总是以忙得不可开交告终,如果你真的去深究,可能第二天大家从同一所KTV走出来,或者从各自的懒觉中梦到彼此曾经美好的回忆,但是醒来后还是不愿意再见一面的困窘。

    我的大学在郑州,一个网红城市,不知道在这所城市如何生存的朋友可以花上几天的时间体验一番。甚至于说你可以到这座城市最为破旧的地方了解一下民生疾苦。在我看来,现代城市在外观布局、交通、文化宣传上根本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存在的区别就是这座城市的工资水平,一座城市的工资水平越高,他的节奏就会越快,消费水平也会越高。

    郑州和别的城市诸如长沙、武汉、合肥、济南类似的主流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可能唯一的区别就是郑州的人实在是多,这里谈到的“多”不是说河南人民的生育能力,请大家不要误解,而是这座城市承受了它本来不应该有的压力。即使在这个工资水平拖了全国水平后腿的城市里仍然有许多外来人口在这里聚集。众多的人力一起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每天都有人来到这里,每天都会有人在火车站西广场的台阶上坐着,等待着离开,这完全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也能证实郑州这座城市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郑州的原著居民并不多,自从成为省会以来,过了半个世纪的郑州在经济方面能力突出,强大的交通中转为它带来了美好的前途。每天从凌晨到傍晚,会展中心的大玉米默默地看着这种变化,也静静地期待某天的崛起。

    我的学校在郑州东的新区,龙子湖这里是郑州新的开发点,原来是农村,现在是在建的商业中心。整个郑东新区几十所大学围绕着龙子湖矗立着,警院、财院、司法、中医、航院、幼师、广电几乎是无行不包,为郑州市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令人唏嘘的是在郑州市仅仅只有一所较为出名的学校就是211的郑州大学,这是每个在河南学习的孩子都会发出的呼声,河南的教育实在是有失偏颇,这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到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今的我们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好像到目前为止,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仍然没有做出任何惊为天人的举动。

    当初来到财大的时候受到家人朋友的极力劝阻,后来还是毅然决然的来到了这里,当然,直到现在我还是有许多后悔不已,事已至此,唯有弥补方可。对于专业问题也是绕了一大圈才突然想到未来出发的点在哪里。即使每天都知道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学什么专业不重要,还是一样的会感到学历这个东西,有了没什么用,但是没有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财大是新建立的学校,看历史也不过几十年,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但是财大气粗这句话只有来过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是超级有钱,那时候我就在想,与其这样毫无节制的花钱,倒不如在招生的时候就说明免四年的学费。对于那些渴望上学但是经济稍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后来证实,这可能是为什么我当不了校长的原因。

    起初对于这里的老师们印象确实不是太好,我自身而言年少气盛无可厚非,大学广泛存在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风气真是多而又多。我们在这里绝对不谈政治或者权利等等敏感的词汇。只是觉得很多老师甚至于教授不过是徒有其名,未有成果,或者说止于成果而飘然众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老师大致有几个,这或许是每一个为学生都会存在的想法,偏爱幽默随意的老师,不喜欢严谨呆板的教授。

    实际上做学问的人才会明白,幽默的老师带给你的不过是一时的身心愉悦,无法给你人生的启示和发展助力。严谨的教授能教会你科学的方法和做事态度;但是大学不同于初中高中,一味的强调课堂的重要性,未免会封杀掉一大批有创造力的青年。我在大学校园里似乎没有见识过什么高手,反倒是如老师所说,想见识什么事情,必须融入到那个圈子,你才会发现大牛。以至于在研究生阶段略显吃力,牛人果真不在身边。

    金钱的社会我们不可能一味去批判那些不做学问,或者为了名利去做学问的人,也不可能去指责这个社会变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样子,大家都没有错,而是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无可厚非都有许多的言不由衷。我们与其去指责所有的人,抱怨所有的事情,倒不如静下来想办法去弥补或者作出一些改变,尽管这个世界不需要雷锋,我们还是要做改变大局的年轻人。

    即使你没有成功,别后悔,这些是你成长路上宝贵的财富。

    大学之大,不在大树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这句话就来自真实的课堂,听过他的课堂的人都会有一些共鸣。这句话的原话是梅贻琦先生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桑田布衣,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学校的灵魂。张老师是我见识过的轻狂的老男孩,每每听到他的课,就好像回到了初中时候,那时候的我饱含着对社会的热情,天真地以为拿到一个大学的文凭,到农村建一所房子,教书育人,平平淡淡过完这一生。

    还有一位廖老师,像一位和蔼的老奶奶,习惯于用她的热情温暖她所见之人,她不像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牧师,她催促着你往前走而不是往钱走。周老师也是给你一个“试错”机会的老师,习惯于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解释你目前所处的困境,他最大想法是你能够有idea去deal with任何的problem就是理想状态。人每天就应该是up的状态,而不是闲云野鹤的态度。

    还有一位老师讲的是财务方面的课程,大概60岁左右的样子,当时的教室在六楼,他身体不太好,每次‘爬到’教室门口都是气喘吁吁。听他的课我喜欢坐在第一排,观察他讲课时的表情和动作,一口地道的河南话让来自外省的同学叫苦不迭。他讲课的动作很慢,然后用地道的河南话解释一些公式,有时候会笑一笑,大抵是想起了他以前的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有事站在我旁边的窗口观望窗外,静静地思考。或者有时候去门口抽上一支烟,然后回来轻轻地抿一口茶,顺带把吸入口中的茶叶一块吃掉。

    直到最后一节课,他讲完课程之后,停下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这是最后一节课了,他为自己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而感到抱歉,并且深深滴鞠了一躬。我想他应该知道,与其他所有的课程一样,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与他之前所教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手机在,没有人听课,女生在追剧,看综艺;或者看一点课外书;男生就会因为昨天的游戏睡上一觉或者无聊的翻看手机。整个课堂没有人抬起头听课,甚至于第二节课如果换上一位老师大家可能都不会发现。

    但是,他还是深深地一躬,没有深意,在我看来真是打脸,火辣辣的感觉,同情,不是同情老师,而是与我一样坐在这教室的所有人。考试的时候,所有人的题目都不会做,但是还是每个人都通过了,这让我感到奇怪,大抵是老师心凉了,他可能也接受不了这种做学问的态度,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想,那些日子他站在窗口回忆的大抵是他以前充满激情的课堂,每个知识点都不会放过的认真的学生,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他可能是即将要在退休之时突然发现这个虚妄的世界突然变了模样。研究了半辈子学问的他刚从实验室出来,突然变得无所适从。

    这样,可真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啊,可是,又能怎么样呢。

    这里似乎又回到了开头,我的境界实在是太低,写不出什么高品质的文章来,所以各位看官看看也就罢了。

    下期更新会写点大学里同学之间的过往和回忆,谢谢各位忠实的读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呐我们的青春啊——翟高泉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ao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