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穿越剧和穿越小说风行,很多穿越的主角都是聪明人,到达之后凭借着自己的掌握唐宋诗词和历史简单小常识,就可以很顺利的生活在那个穿越到的时代。
然而小说创作毕竟只是创作,如果哪一天你真的穿越到了古代,尤其是唐朝以前,有可能你根本听不懂对方的口音,运气不好还也许会被当成奸细被抓起来,关进监牢。那么究竟古代人是如何发音的呢?很多人说粤语是古诗词的读音标准,真的是吗?古代人的发音是如何过渡到现代标准读音呢?现如今正宗的北京话是不是满人从东北关外带来的呢?......
翻开手中这本《南腔北调:从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很多萦绕在我们心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书的作者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其中有不少产生过巨大影响。 这本书是近些年来的媒体文章结集。
翻开本书的目录,就会感受到新鲜感和趣味性。例如,《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为什么那么多念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上海话如何取得江南地区霸主地位的》《古诗怎么读才科学》……郑子宁从一个小的问题意识出发,从而使更为普遍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得到解释。让我们在读懂语言的之余,会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
01.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种具体的民族文化中必然蕴含着形态万千的抽象语言系统,在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又会得到不同发展,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语言和文化的共生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与之相对应的新词语也留下的深刻的时代烙印。
到了今天,社会更加进步,人们的思想也日益活跃,随之就产生了很多符合现代社会气息的新生词。据统计,近二十年我国社会平均每年要产生800个新生词语,比如最近的;土豪、神马、马上有钱……这些词语经过优胜劣汰逐渐保留,而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被人遗忘,比如“手机”代替了“大哥大”,“的士”代替了“公共汽车”,“美女”代替逐渐成为了以前对“女士”“小姐”的总称。这些时代新词就是反映了在人们的不断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作用,是在共生中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02.汉字简化与拼音文字的争斗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民间却一直都有呼吁恢复繁体字的声音。2015年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要适度恢复繁体字,他们认为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其实从实际角度看,简体和繁体字的功能性差别特别小,根本谈不上取代文化。而具备讨论价值的应该是拼音文字取代汉字。
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文字均为拼音文字,汉字是主流文字中唯一一种没有演变为拼音文字的。简化成拼音文字有可能会因为同音字引发歧义。打比方来说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如果全部用拼音的话,就会出现所有文字拼写都相同的一幕
Shíshì shīshì Shī Shì,shì shī, shì shí shi shī。Shī Shì shíshí shì shì shì shī,shishí, shì shishī shì shì。Shì shí, shì Shī Shì shì shì,Shì shì shìshi shī, shì shǐ shì,shǐ shì shi shī shìshì。Shì shí shì shi shī shī,shì shíshì,Shíshì shī, Shì shǐ shì shì shíshì。Shíshì shì,Shì shǐ shì shí shì shishī,Shí shí, shǐ shí shì shi shī,shí shi shí shī shī,Shì shì shì shì。
03.如何避免取的名字烂大街?
小宝宝来到世上,每个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听又有寓意的名字,一个好名字,不仅听起来悦耳,也和宝宝联系一生,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父母有文化知识。
最近,《中国最热30个名字》的统计榜单出炉。2010年后出生的娃,叫子涵、欣怡、梓涵、子轩、浩宇、浩然的重名极多。 这些名字大多出自于网络游戏、言情小说、港台明星、韩剧偶像,许多80后父母从小浸润其中,造就了这一代人的审美趣味。
年轻父母不会起名,有人抨击说,这是一种文化幼稚病。很多年轻父母文化积淀薄弱,在思想和创意方面存在严重欠缺,“没文化真可怕”。也有人说,名字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旨趣,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讲究”,不必“严阵以待”。比如上个世纪,从50年代的 “建国”、“抗美”、“援朝”、“跃进”,到60年代“文革”、“卫东”等姓名大流行,都带有鲜明的政治美学印记。之后是一波单名风潮涌起,如“张伟”、“王芳”、“李娜”之类,现在成了大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姓名。
其实家长们可以多从古典书籍里寻找词汇,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能“生摘硬搬”。譬如,民国诗人戴望舒的“望舒”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名字出自《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借用都很妥帖。
其实俗名字的产生,也不能完全怪父母们的文化水平,而是因为流行风潮变化之快,简直让人无法适从。但是这种现象也不用过于担心,随着交流手段的发达和大众教育水平的提升,名字的集中度将会逐步下降。十多年后,当子轩们长大了,他们大概会发现除了同龄人之外,鲜少有人和他们同名。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