屽村古槐

作者: primates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21:47 被阅读18次

黄堡文化研究 第3期
作者:赵建铜
编辑:秦陇华


时值七月,溽暑蒸腾;南凹拜访和谷先生,随游山乡,闲话风物;塬上微风,树下荫地,颇感清凉。

屽村古槐

屽村有古槐,蝶形,冠径40米余,树荫围匝两三亩,树龄在700载有余。位于旧村南缘、和谷先生先祖故居土窑前。土窑面北朝南,有居住正窑、侧窑以及高窑十一二孔(还有土埋不见者),东西排列于六十米深之山坳土崖下,荒芜已久。土崖高约七八丈,崖头有灌木,酸枣沙棘居多。窑前院落,早已被垫土,成了庄稼地,有几十株花椒正果实繁盛,红圪盈盈,还有红薯、土豆之类植物,几丛萱草,寂寂黄花。坐看古木,甚是峥嵘。数十股分支,皆如盆粗壮,似蟠龙出海,延伸四面八方,可谓虬枝纵横。有啄木鸟敲击,梆梆节奏,亦带几分音韵。枝干沧桑,斑痕累累,然其葱茏茂盛之态,贯之以“古”却存疑意,久思尚不知何谓。树木四周,桑树不少,木叶苍翠,故而“桑梓”二字涌上心头。

远观古槐

再观土窑,空洞幽幽,有烟火痕迹,有石碾磨盘,有高窑之神秘,远古场景便徐徐而至,愈发清晰:明·洪武年间,和武略将军由河西来书,信使树前问询。有和氏族女,正树下荡秋千抑或数人席地而围,品茗说古。闻知和公戍边天山外,有喜有忧亦有乐,荣耀者居多,而因之风发者跃跃矣。和氏因之而树家风,立家规,读书耕田,晨风夕月,代代相传,是国人之文化传统,渊源已久矣。和氏发迹,因何而来?姑不论世事如何,缘由何在,且按风水视之,颇有玄奥。斯地处山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俱齐,虽面有深谷幽壑,但谷底有水,门前又有槐树庇佑,应了聚财、聚气、丁旺之说,是为“好风水”,有“灵气”。

其后数百年间,和氏一门,人才辈出,且贵客不断。有乡贤和文瑄(和谷先生曾祖父),著有《同官县乡谚志》(县志载);瑄笃学志达,于西安印县志时,遇日寇飞机轰炸仍然坚持;后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斯地亦曾有大将军贺龙莅临,他在此地买马时,带走了长工和凯国参加红军,凯国后任职至少将;更有一代鸿儒黎锦熙(曾任毛泽东老师),久寄宿于此,修志立书,足以见得此处有灵气,不同凡响矣!现有和谷,自幼好学,游历颇丰,出阳关,游欧洲,下海南,阅览河山,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国家一级作家。风物离离,田亩欣欣,毋庸置疑,此乃先生之桑梓之地矣。

渭北同官,自古多槐,东山西原,千沟万壑,皆有峥嵘树影,而岁在千百者,不胜枚举。有晚唐诗人皮日休同官县衙壁题杜甫诗曰:“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足以见得。故国、古树、古窑洞,乃一支亘古之歌,涵盖颇深,令人深思,浮想联翩。

作者与和谷先生早期合影

相关文章

  • 屽村古槐

    黄堡文化研究 第3期作者:赵建铜编辑:秦陇华 时值七月,溽暑蒸腾;南凹拜访和谷先生,随游山乡,闲话风物;塬上微风...

  • 南凹

    南凹是个小村,和屽村这种大村庄相比实在差了很远。从字面意思看,也仅是屽村峁南一处凹陷的土窝。我在罗寨村借居的一年,...

  • 记录寿光‖后牟邵村的两株古槐

    上口镇后牟邵村的两株古槐位于村南,一株在路中间,一株偏西。 两株古槐,生长旺盛、树干粗壮。 寻访了这么多古槐,唯独...

  • 规划中的黄堡镇屽村美丽乡村建设

    01—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屽村(含杜家塬村)位于王益东塬,下辖8个村民小组,总用地1264.67公顷。 02—规划...

  • 北台下村古槐

    北台下村古槐 (在怀柔科学城核心地带,已拆迁。) 漫步北台下,牌坊示古村。 民房已平地,老树尚凌云。 召伯千年史,...

  • 南马店村的古槐

    这几幅古槐照片,是两年前我委托同事李博一拍的,李博一的家就在南马店。当时他拍后用微信发给了我。看后我就存在了“收藏...

  • 泊庄村纪事-古槐

    古槐是村落古老的见证,它在我村这片土地上站立了几百年。脑海中最清晰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便是家乡那棵古老的槐树。 古槐生...

  • 王益乡村记忆:黄堡镇-屽村

    基本情况:位于黄堡镇东塬,距210国道5.3公里,黄陈公路沿村而过。东邻黄陈公路,与罗寨村接壤,南邻黑池塬,与马村...

  • 范家庄

    范家庄是我们村儿。我们村儿挺有名。 修龙门大道时,我们村儿的古槐挡了道儿。是让路改道儿,还是让树挪窝?最后,树留下...

  • 胡同系列之:见证历史的古槐

    古槐是村落古老的见证,她在我村这片土地上站立了几百年。脑海中最清晰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便是家乡那株古老的槐树。 古槐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屽村古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dj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