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3期
作者:赵建铜
编辑:秦陇华
时值七月,溽暑蒸腾;南凹拜访和谷先生,随游山乡,闲话风物;塬上微风,树下荫地,颇感清凉。
屽村古槐屽村有古槐,蝶形,冠径40米余,树荫围匝两三亩,树龄在700载有余。位于旧村南缘、和谷先生先祖故居土窑前。土窑面北朝南,有居住正窑、侧窑以及高窑十一二孔(还有土埋不见者),东西排列于六十米深之山坳土崖下,荒芜已久。土崖高约七八丈,崖头有灌木,酸枣沙棘居多。窑前院落,早已被垫土,成了庄稼地,有几十株花椒正果实繁盛,红圪盈盈,还有红薯、土豆之类植物,几丛萱草,寂寂黄花。坐看古木,甚是峥嵘。数十股分支,皆如盆粗壮,似蟠龙出海,延伸四面八方,可谓虬枝纵横。有啄木鸟敲击,梆梆节奏,亦带几分音韵。枝干沧桑,斑痕累累,然其葱茏茂盛之态,贯之以“古”却存疑意,久思尚不知何谓。树木四周,桑树不少,木叶苍翠,故而“桑梓”二字涌上心头。
远观古槐再观土窑,空洞幽幽,有烟火痕迹,有石碾磨盘,有高窑之神秘,远古场景便徐徐而至,愈发清晰:明·洪武年间,和武略将军由河西来书,信使树前问询。有和氏族女,正树下荡秋千抑或数人席地而围,品茗说古。闻知和公戍边天山外,有喜有忧亦有乐,荣耀者居多,而因之风发者跃跃矣。和氏因之而树家风,立家规,读书耕田,晨风夕月,代代相传,是国人之文化传统,渊源已久矣。和氏发迹,因何而来?姑不论世事如何,缘由何在,且按风水视之,颇有玄奥。斯地处山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俱齐,虽面有深谷幽壑,但谷底有水,门前又有槐树庇佑,应了聚财、聚气、丁旺之说,是为“好风水”,有“灵气”。
其后数百年间,和氏一门,人才辈出,且贵客不断。有乡贤和文瑄(和谷先生曾祖父),著有《同官县乡谚志》(县志载);瑄笃学志达,于西安印县志时,遇日寇飞机轰炸仍然坚持;后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斯地亦曾有大将军贺龙莅临,他在此地买马时,带走了长工和凯国参加红军,凯国后任职至少将;更有一代鸿儒黎锦熙(曾任毛泽东老师),久寄宿于此,修志立书,足以见得此处有灵气,不同凡响矣!现有和谷,自幼好学,游历颇丰,出阳关,游欧洲,下海南,阅览河山,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为国家一级作家。风物离离,田亩欣欣,毋庸置疑,此乃先生之桑梓之地矣。
渭北同官,自古多槐,东山西原,千沟万壑,皆有峥嵘树影,而岁在千百者,不胜枚举。有晚唐诗人皮日休同官县衙壁题杜甫诗曰:“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足以见得。故国、古树、古窑洞,乃一支亘古之歌,涵盖颇深,令人深思,浮想联翩。
作者与和谷先生早期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