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加入了一个线上啃读会。
关于啃读,郝晓东老师这样说:啃读,就是一点一点像啃硬馒头一样反复地啃。对于一些特别有价值又超出自我认知水平地书,就需要放慢阅读速度,反复阅读思考。
啃读往往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
第二层次,在书页的页眉页脚等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批注。
第三层次,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画出思维导图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
第四层次,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或者向他人咨询、讨论、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料,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
第五层次,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
结合我个人的阅读实际来看,我发现我常常还停留在第一层次,偶尔会在书上写几句批注,但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自我批评,所以,有时候看起来读了不少书,但还没真正读进心里,更没拿来运用。知识并无增长多少,学习力和阅读力也没有得到提升。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我的阅读还处在“浪漫期”。
现在加入啃读会,就是想逼迫自己沉下心来好好读书,做到有输入也有输出,让书中的知识活起来。今天,就尝试着用啃读的方式来读第一本书《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对于我来说,书的序言部分不是正文,我通常会看,但不重视。直到啃读的第一天,看到导读老师抛出问题和导图老师绘制出的思维导图,我才知道,原来序言也值得静下心来反复读。于是,我也依葫芦画瓢,自己整理出一份序言部分的导图。结合导图,刘祥老师执教生涯的成长历程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我拿他的成长历程和自己的对照,发现心灵有共通之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等却相去甚远。读完第一章第一节后,我想我的工作也是处于浪漫期。
刘祥老师介绍自己在心灵成长起跑线上的浪漫之事有很多,他曾带领学生一起“爬山、野炊、组建文学社、开展义务讲座、策划师生同台演出、上些“离经叛道”的课,带一群孩子练习擒拿格斗……”而我自己呢,也曾努力过,但没有刘老师组织的那么丰富。而且自认为的工作中的浪漫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自发行为,缺少建立在深刻反思与积极求索基础上的自觉建构的心灵成长特征。”
“我并不真正懂得教育。”我时常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捉襟见肘、搜肠刮肚、自惭形秽……心中燃起无数次要好好读理论书的念头,又因为其晦涩难懂而退避三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常常只是以及此经验去换彼经验,试错无数次,仍未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今天的我,仍然是愚昧无知的,也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常常在陷入困境时生发出无力感。
如何走过浪漫期,关键在于教师对自身生命的的价值认同感的获得和自我觉醒的程度。“当新教师能够以一种积极、理性的心态,全方位地探究自身的职业价值时,他便开始走过浪漫期,走向成熟期。”
这话挺抽象的,到底如何实现心灵成长,我想刘老师已经给出了方向,那就是“在工作中学习思考和发现,学习用理性和知性一点点地取代感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