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判断力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判断力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作者: 平行杂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6-07 20:22 被阅读0次

    在知性与理性有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判断力。《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给出了很多先验理论和实践理论,在《判断力批判》中就如何进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以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为领域,以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为工具,进行了审美和目的论的批判。审美部分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角度和方式,其中涉及自然美及艺术的分析,部分我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目的论部分是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悬设上帝方式一致,自然的终极目的通过上帝的悬设来可能。

    审美部分康德认为夹杂了兴趣、偏好等这些因素后鉴赏是不纯粹的,不能做出鉴赏判断。人们必须对于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无所谓,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上扮演裁决者,但是同时康德指出不可能有任何客观的鉴赏原则,一切呆板地合乎规则的东西本身都有违背鉴赏的成分。此处需要区别鉴赏(行为)、鉴赏判断(显性结果)和纯粹鉴赏判断(鉴赏裁决者)。想象力在审美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无论是同过什么方式(绘画,文字,图像等),描绘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显像的媒介,来达到审美体验,大小高低胖瘦粗细等等这些都是以一个外在标准在比较,而且这个外在标准在动态移动,在外在标准中可以动态定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划分中,其中艺术美又分为自由的艺术和雇佣的艺术。艺术的创造者“天才”在书中讨论也不少。无论是自然美或者艺术美,都是到达精神体验,审美意义上的精神也就是心灵中活跃的原则。在整个关于美的讨论中康德都是以愉悦,快乐,高兴等这些描写,然而从现代审美回头来看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结一下就是普通人尽可以去做鉴赏,去做个人鉴赏判断,但不可以也无法充当鉴赏裁决者。

    目的论部分康德悬设上帝,来达到终极自然目的。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必然是终极自然目的一个部分,以此通过上帝来连接一切目的。这种方式我自《实践理性批判》就不认可,以其静态和可控性及清晰性而见长,但其中分析确实严谨和实在。他表示,所有的范畴都是如此,它们如果被运用于可能经验的对象,对于理论考虑中的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意义。任何范畴必须在理论考虑中,被运用于可能的经验就是缘木求鱼。

    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在我看来是《判断力批判》中从头到尾都在进行的思考活动。规定性判断力和反思性判断力是思考及实践活动的最核心的手段工具。我们通过规定来认识可能可以认识的可能实在,通过反思来调整和扩展关于实在的认识的边界。反思就是一种对既有的判断的怀疑,同过反思我们形成新的判断,通过这种判断上升到规定性判断来进行有效率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反馈进行必要反思,形成理论和实践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行动展开。

    康德三批读完整个过程耗费了好长时间,自身的阅读能力一般,外加读翻译本有时候会有出入甚至产生误解,再加上康德对于语言的规定和下定义,以及范畴及先验此类概念,很容易让人看着看着翻回去几页看看才能有个把握他要表达的东西。对于上次写的实践理性批判的笔记中提到的一些内容现在回头看,我的表达有些不准确和出入。想放几个书中的言辞,想想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判断力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uv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