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们如同在荒野上赤裸着狂奔,穿着厚厚几层衣服的看客们嬉笑着,笑他们的无知与无耻,却少有敢于同样脱去无聊的外衣的人。若是有,也只是试探着,偷偷走上前发问:去哪里?领头的那个对他呐喊:寻找希望,寻找使大家敢于脱去纲常遮羞布的希望,寻找新鲜的空气,寻找冲决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铁屋子的武器。
鲁迅就是这样一位敢于撕破“道统”的战士,是向国民们呐喊的大先生。
鲁迅生于一个沉默而被迫走向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旧时代,专制制度,文化专制,孔子伦常,丝绸路断,中国该往何处去。时代给中国提出的命题,终于成为了鲁迅终生思索的命题。
他从未放弃思索,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族的他从儿时便受到各种礼教的束缚,见到长辈应该怎样怎样,家族事务的流程是怎样怎样,有限的自由是鲁迅更加渴望自由,愈渴望自由愈被束缚,可恨的纲常从此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不喜欢二十四孝当中的埋儿奉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仅仅是为了一个孝的名分么?
家族衰落之后,他辗转到日本留学,他满以为学医能够救治广大国民,能够救治像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知道那次观影:影片中一个为俄军做间谍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抓住枪毙,周围的看客全都是中国人,没有丝毫不安或其他情绪,甚至高呼万岁。青年周树人之心为之一震,学医并不足以救治这些麻木的国民,国民的劣根性是深入骨髓的,他明白,再不能压抑自己的文学之梦了,唯有文学能够揭示旧道德的可怕和国民的麻木。观影事件对青年周树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后来他的诸多作品中都少不了看客这么一个群体。
可是找到路以后又去哪里寻找希望呢,新生杂志还未生就已经流产了,秋瑾,徐锡麟相继牺牲了,怎样的靠文学启发国民呢?家中的几封电报把他召回却不是因为母亲的病,家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女人,就这样他就平静的完成了他的婚姻。仇恨封建礼教的他不也是遵守了父母之言了么,希望又去哪里寻找呢。回到绍兴的他迫于生计不也是去教授了生物学了么,所谓文学救国又到哪里去实现呢。做了老师的他,为什么还是对现实畏手畏脚不敢让学生剪辫呢,怕是自己饱受了无辫而来的嘲笑了吧,可他是害怕么,应该怎样的开化新一代青年,方法又是什么呢。辛亥革命后,形势一片大好,绍兴也光复了,他高兴地与老友范爱农上街参观新气象,满以为找到了希望,可过几天因为革命党人的势力他不得不外出避难,这是他想要的光复么,眼前的希望又这样的破灭了。
离开了绍兴的他到了北京,在这里找到希望了么,蔡元培被挤兑辞职,官场日益黑暗,他找到了什么光明,只有失望,孤独。
不知道是不是小说救了他,应老朋友钱玄同之邀请,他终于还是拿起了笔杆子,积郁了多年的激愤终于释放出来,在 狂人日记 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从这以后,他对旧伦理道德的批判和对国民劣根的揭露便没有停止过。孔乙己,华老栓,七斤嫂,赵七爷,阿Q,甚至于闰土,都一一被那伦理道德吃了去。而狂人,夏瑜,终究在失望之中给了战士们一些希望的,战士无畏的呐喊,喊怕了浑浑噩噩的人们,喊怕了革命党,喊出了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