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和朋友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彼此交流的时候,朋友特别注意到了产出与产能的关系。并且我们,从带学生这件事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明明是同样多的时间,做同样多的作业,学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整体情况不同?这里我们研究的不是个例,比如智力,家庭,习惯,性格。我们是从整体来进行考虑的,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
我的朋友很厉害,她说:“你是把例题全部准备好,给他们讲一遍,还是给他们总结这一类题的方法,或者是给他们解决思路?”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问题。当年是走过这样一条路的:花大量时间去备课,基本上全部在讲课,想让学生可以吸收更多。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所以不得不改变策略方法,讲的更少一些,给他们一些练习的时间,然后进行反馈纠正。上课时更多的会去提问,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这样做,虽然讲的量变少一些,但是效果却很明显。因为在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吸收的效果自然更好。
简单复制并不是特别累,但创新改革必然辛苦。你关注的更多,得用更多的脑细胞,去引导去提问。还有想这些法子,说一些有趣的东西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之前特别向往一成不变,稳定的东西。因为不用思考。而人是讨厌思考的生物,有时候宁愿多辛苦却劳累也不愿意思考。
为什么我每天保持读书和写文章?
其实就是为了倒逼自己每天进行输出与输入。人不进化,就退化。脑子经常不用会生锈。现在这种感觉非常好,虽然有时会比较痛苦。但是真的发现自己渐渐懂的东西更多,而且思考会更有深度,觉察能力也增强了。
今天正好有个学生跟我说,成绩出来了,只考了700出头,比平时少了将近30分。其实考完之后,他就把自己分数估的差不多。他自己也能够说出没考好的原因。比如这次历史是因为有大量的课外知识,他真的不知道。比如说数学,他只考了130分,是失去的20分,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失误。
大多数学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考过就考过了,也无法估计自己考多少分,分析自己是什么样的问题。更不必说因为没考好而伤心难过。
为什么会用心思考?
因为发自心底的重视,他觉得学习对自己很重要。是真正觉得对自己重要,才会更加认真对待。
其实学习的一张文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让你有一个更好的起点。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不断学习,终身思考的能力。
有个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边。熟悉的朋友知道,这边有家酸菜鱼,卖的特别好,有时候要排起长队,我吃过几次,味道确实要比一般更好。
可是你知道吗?这家酸菜鱼的老板,没有跟任何人学习,是自己摸索总结出的独特口味。
单纯的重复按照旧的习惯去做一些事情,会让我们更加熟练,也会有更多的一些产出。
但是不断思考,不断改革创新,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回报也有可能会呈现几何增长。
就像一句经典的话:难走的路,从来都不拥挤。因为走的人太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