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十二点,我爹突然给我发信息,让我看东南卫视。边想是不是我们学校上新闻了,边开电视寻找东南卫视。找到,发现是个人大附中校长和福州一种校长的对话,大的题为:办好中国基础教育 建设世界一流中学
右一一中校长,中间人大附中校长,左边,只知道是主持人后来去搜索网页,原来是在一中建校200年时候的活动,没有找到完整视频,附上新闻链接和一个简讯的链接
开好电视的时候,整个会议应该已经快要进入尾声了,人大附中的校长提到了互联网+的现代教学模式,在这知识大爆炸网络横行的年代,许多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从网络上获取,学校的教育更应该回归到其最原始的功能,育人。他提出:人素养的提升,是教育的根本,更注重教养、做人,把人心灵的提升,作为教育的本质。
确实,作为国内一流的中学,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那在学校里学什么?学做人。学校里教什么?教做人。
同样,一中的校长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古人讲良师益友,亦师亦友,这个应该是属于师生关系的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让学生愿意与老师这个朋友沟通交谈,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育人。
教书最初的本质,应该就是教书育人,教知识教做人。而育人,应该是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存在。对于知识的教育,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思维、逻辑的学习应成为教授的重点(当然,这些的学习是要在具体的知识学习情境中),我想这也是在学校学习的意义所在。
这一两天,某一年轻演员,回应放弃在美国一著名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事件,有些不敢苟同的言论:学习为什么要在学校里学、家长有监督她的学习;每天会考她四个成语的理解,会给她寄历史书籍;演戏又能挣钱,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件得了便宜的事。以前的时候,其实也没有想着说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反正就觉得自己还能读,还能念的下去就继续吧。年纪渐长,越发觉得学习是件重要的事,能力、毅力、责任、善待他人等这些东西,有很多是在这十几二十年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出门玩,有时就会庆幸自己学过、看过相关的知识,可以理解风景,不至于成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点拍照”的人。看见美好的风景,可以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慨,而不是“哇操,一群野鸭飞过去了”(来自于一篇关于为什么读语文的文章的感慨)。生活有眼前的苟且,也要看到诗与远方,苟且是学习的现实目标(要有物质基础),那想看诗与远方,就需要有文化的奠基。
在简讯中看到,校长说一个学校的发展类似于国家的发展,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然后在追求更大的发展。这两所学校应该已经是在小康之上了,创办一流的教育。那对于在奔小康路上,甚至于说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学校,正面临的又是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校长该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